酸性體質 - 養生
By Charlotte
at 2006-02-03T22:34
at 2006-02-03T22:34
Table of Contents
酸性體質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3/nl83_acid_body..html
胡靖淑
--------------------------------------------------------------------------------
救救自己,晚餐別太晚吃!
酸性體質是慢性疾病的開始,晚上八點再吃晚餐就算「宵夜」了!你
是不是也常忙到八點才吃晚飯呢? 根據統計,國內 70% 的人具有酸
性體質。酸性體質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吃越好,得慢性疾病的機
率就會越高。因為體質變酸,酵素作用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荷
爾蒙也會受到阻礙。酸性體質的朋友,一味地吃大魚大肉所謂有營養
的食物,事實上是雪上加霜,只會讓身體越來越糟,要找出問題的根
源去改你的體質,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熬夜會使體質變酸!
晚上一點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將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
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
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十二點以前睡覺,不
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
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吃宵夜的人,體質容易變酸!
時常交際應酬的生意人,通常壽命較短,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凡是
晚上八點再進食就稱做宵夜。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
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
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起的人身體好!
人體在凌晨4:30,體溫達到最低點,血液循環最慢,因此古時候練功
的人在4:30以前就起床。如果睡太晚,血液循環變慢,氧氣也跟著減
少,變成缺氧性燃燒,會使體質變酸。
不吃早餐的人,體質會變酸!
一天三餐中,早餐佔70分,午餐30分,晚餐0分。可見早餐最重要,
但一般人普遍不吃早餐,更遭糕的是養成吃宵夜的習慣,這是非常不
正確的飲食習慣。所以從現在起要更重視早餐,學習如何吃早餐。早
餐一定要豐富而且要選擇耐燃燒4-5小時的食物,才足夠你一天的消
耗量。
精緻食物加速胃腸老化!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的少,
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而少吃粗糙的食物,這種人的腸子老化的特別
快,肝功能差,大便是黑色的而且會常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
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
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養生之道就在日常生活裡,吃出健康,也
能吃出自信。
身體的除濕!
身體的「除濕小小柔軟操」,非常除濕!在秋冬季節變換時,由於外
在的溫差、溼度,以及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的不規律,使得體內潮濕、
氣血循環變弱、黏膜組織滋潤物不足,致使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發
呼吸系統的病變,如咳嗽、鼻子過敏、打噴嚏、流鼻血不止、鼻塞、
頭昏腦脹等毛病。
解決之道:
1.早睡早起,晨起睡前做柔軟體操或簡易動功五到十分鐘,不僅可以
鍛鍊出強健的筋骨,亦可清除體內的濕氣、寒氣或溼熱。絕對不要熬
夜晚睡,那可是會將你的免疫力降低百分之三十。
2.咳嗽時,可以握拳,以拳頭的上方敲打胸部的左上角及右上角;此
乃肺部的頂端,輕輕拍打此處六十下。敲打中,喉嚨會癢癢的,然後
產生咳嗽,這是讓髒東西出來的反應。記得左右兩邊都要敲,可每日
多敲幾遍。尤其騎車或上下班時間回到屋內,更應馬上敲打,以清理
肺中污染的空氣。
3.鼻過敏時,雙手同時按摩後腦袋五分鐘,喝熱杏仁茶,或大步快走
半小時,或洗澡時以較熱的熱水沖後頸部數分鐘。 4.有一位治癌專
家說:「避免癌症的最佳方法,就是一年到頭都喝溫開水。」我們的
身體必須消耗極大的能量,才能將喝下的冰飲料溫暖至正常體溫(攝
氏三十六度半),如此一來整體的免疫力自然遽降了。所以如果你常
喝冰飲料,建議你,將飲料退冰半小時或改喝常溫白開水。
--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做依怙,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遺精對治法要
By Valerie
at 2006-02-03T18:34
at 2006-02-03T18:34
關於「無毒一身輕」這本書
By Enid
at 2006-02-03T17:40
at 2006-02-03T17:40
有版聚嗎?
By Gilbert
at 2006-02-02T12:01
at 2006-02-02T12:01
Re: 鼻過敏良方 我幾乎全好了 拜託努力轉寄
By Puput
at 2006-01-31T18:44
at 2006-01-31T18:44
皰疹及帶狀皰疹
By Heather
at 2006-01-31T10:22
at 2006-01-31T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