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溼氣重,八個方法教你輕鬆祛溼 - 養生
By Catherine
at 2017-04-17T00:33
at 2017-04-17T00:33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網址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17_508314.html
中醫總是說我體內濕氣重,可是皮膚明明很乾啊(?
就是個全身不舒服很倦怠的日子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1 用艾葉泡腳或洗澡:平時可以運用中藥來發汗、祛溼。艾葉就是祛溼很好的中藥,每個星期用艾葉煮成熱水等降到面板適合的溫度就可以拿來洗澡,不能兌涼水。或者堅持用艾葉每天晚上泡腳,也可祛除體內的溼氣。艾葉藥店有賣或端午節曬乾儲存。
2 用薑汁發汗:有時淋了雨、或感染了風寒可以用熱辣辣的薑汁驅散身體溼氣,預防感冒。薑汁有效的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生薑性溫,能溫中驅寒,健脾護胃。俗話說的好:“冬時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平時做菜的調料也少不了生薑,煮粥時也可以放點生薑。
3 中藥祛溼氣:祛溼氣的中藥有: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川萆薢、茯苓、百合、蓮子、砂仁、法夏等等。一些愛好冬泳的人每天都會用芡實、薏苡仁、茯苓、百合、赤小豆打成粉後煮粥喝,這些中藥對祛除體內淤滯較多溼氣很有效果,同時又健脾養胃。
4 運動出汗: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溼氣的方法,溼氣比較重的人夏天不能過多的開空調、風扇。有一種說法叫做“冬病夏治”,夏天其實就是要讓身體裡面的汗出來,否則體內溼氣太重,溼氣沒法出來到了冬天肯定會又要得病。平常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拉伸身體的各個關節,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5 均衡飲食:平常少鹽,宜清淡,戒菸戒酒,忌生冷食物、冰飲或涼性蔬果,如生菜、西瓜、大白菜、苦瓜、螃蟹、茄子、蓮藕、黃瓜、柿子、菠蘿、梨等。每天做菜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多吃點熱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荔枝,橘子,薑,紅糖等等。
6 生活環境:春夏交替之季雨水多,溼氣較重,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對溼氣敏感的人,不能直接睡到地板上。空氣中水分會直接下降,地板上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沒幹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的水份,把頭髮吹乾,避免淋雨。
7 室內保持乾爽: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於外面。注意預防外面的溼氣趁機進入身體產生溼氣。體內的溼氣重除了自身習慣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面溼氣誘發內溼,忌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下生活。天氣好轉,溼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溼氣,使得室內空氣乾爽。
8 有氧運動:現在的人多是動腦多、體力上消耗少,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很少會出汗。平時多做做有氧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瑜珈、跳繩等的運動,有助微迴圈。還可以穴位貼敷祛溼氣。
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祛溼散寒,補虛清熱,改善亞健康。在央視的《健康之路》欄目中也有過科普。
開啟應用儲存高清大圖
你可能聽過,生薑能夠祛溼,但是用發酵薑根粉做穴位貼敷療法,效果最好。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
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湧泉穴叫足貼。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溼效果要好。
通過穴位,外界的藥物、能量、資訊能夠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體各處。貼敷時要對準穴位經絡,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資訊,從而激發起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製,來調節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使之達到養生保健、防療疾的作用
--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17_508314.html
中醫總是說我體內濕氣重,可是皮膚明明很乾啊(?
就是個全身不舒服很倦怠的日子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1 用艾葉泡腳或洗澡:平時可以運用中藥來發汗、祛溼。艾葉就是祛溼很好的中藥,每個星期用艾葉煮成熱水等降到面板適合的溫度就可以拿來洗澡,不能兌涼水。或者堅持用艾葉每天晚上泡腳,也可祛除體內的溼氣。艾葉藥店有賣或端午節曬乾儲存。
2 用薑汁發汗:有時淋了雨、或感染了風寒可以用熱辣辣的薑汁驅散身體溼氣,預防感冒。薑汁有效的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生薑性溫,能溫中驅寒,健脾護胃。俗話說的好:“冬時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平時做菜的調料也少不了生薑,煮粥時也可以放點生薑。
3 中藥祛溼氣:祛溼氣的中藥有: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川萆薢、茯苓、百合、蓮子、砂仁、法夏等等。一些愛好冬泳的人每天都會用芡實、薏苡仁、茯苓、百合、赤小豆打成粉後煮粥喝,這些中藥對祛除體內淤滯較多溼氣很有效果,同時又健脾養胃。
4 運動出汗: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溼氣的方法,溼氣比較重的人夏天不能過多的開空調、風扇。有一種說法叫做“冬病夏治”,夏天其實就是要讓身體裡面的汗出來,否則體內溼氣太重,溼氣沒法出來到了冬天肯定會又要得病。平常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緩解壓力、拉伸身體的各個關節,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5 均衡飲食:平常少鹽,宜清淡,戒菸戒酒,忌生冷食物、冰飲或涼性蔬果,如生菜、西瓜、大白菜、苦瓜、螃蟹、茄子、蓮藕、黃瓜、柿子、菠蘿、梨等。每天做菜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多吃點熱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狗肉,荔枝,橘子,薑,紅糖等等。
6 生活環境:春夏交替之季雨水多,溼氣較重,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溼環境中,尤其對溼氣敏感的人,不能直接睡到地板上。空氣中水分會直接下降,地板上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溼沒幹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的水份,把頭髮吹乾,避免淋雨。
7 室內保持乾爽: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於外面。注意預防外面的溼氣趁機進入身體產生溼氣。體內的溼氣重除了自身習慣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面溼氣誘發內溼,忌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下生活。天氣好轉,溼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溼氣,使得室內空氣乾爽。
8 有氧運動:現在的人多是動腦多、體力上消耗少,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很少會出汗。平時多做做有氧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瑜珈、跳繩等的運動,有助微迴圈。還可以穴位貼敷祛溼氣。
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通過刺激穴位,激發經絡之氣,祛溼散寒,補虛清熱,改善亞健康。在央視的《健康之路》欄目中也有過科普。
開啟應用儲存高清大圖
你可能聽過,生薑能夠祛溼,但是用發酵薑根粉做穴位貼敷療法,效果最好。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
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湧泉穴叫足貼。此方比其他方法祛溼效果要好。
通過穴位,外界的藥物、能量、資訊能夠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體各處。貼敷時要對準穴位經絡,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資訊,從而激發起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製,來調節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使之達到養生保健、防療疾的作用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每天晚上擡腳15分鐘,竟出現了意想不到
By Blanche
at 2017-04-16T11:57
at 2017-04-16T11:57
【養生】春天養肝適合吃三道菜
By Christine
at 2017-04-15T21:18
at 2017-04-15T21:18
養胃健脾的食物,營養專家為你推薦!
By Aaliyah
at 2017-04-15T21:17
at 2017-04-15T21:17
老年人營養如何搭配?這樣做才是科學的
By Dinah
at 2017-04-15T21:16
at 2017-04-15T21:16
揮別生理痛,先救救脊椎側彎更有效!
By Hamiltion
at 2017-04-15T11:48
at 2017-04-15T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