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流血、牙齦紅腫還在以為火氣大? - 糖尿病
By Faithe
at 2012-08-24T15:19
at 2012-08-24T15:19
Table of Contents
每天刷牙時流一點血,以為是刷太用力或牙刷刷頭太大、刷毛太硬。
牙齦紅腫,以為是天氣炎熱或沒睡好導致火氣大。
或以為牙齦腫脹是因為吃到髒東西(壞食物),過兩天自然就會好……
別小看這些錯誤迷思,因為初期牙周病的症狀不會像蛀牙一樣痛得不得了,牙周病細菌很
像無聲的殺手,靜悄悄繁殖坐大,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牙周病了,沒能及早治療
,一旦拖延過久,牙周組織逐漸被破壞,導致症狀惡化,例如牙齦(也就是牙肉)長膿、
嚴重口臭、牙齒動搖、脫落甚至得拔牙、花大錢植牙,無法盡情享受美食,嚴重的還會影
響人際互動。有位年輕女性就因為怎麼都刷不掉口臭,天天戴口罩上班,不敢跟人親密互
動,足不出戶當宅女,最後罹患重度憂鬱症,動念輕生。
在牙周細菌眼中,沒有男女老少之別,都會抓住任何時機堆積牙菌斑。國健局調查指出,
台灣40歲以上成年人九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炎,且造成35歲之後的掉牙主因(竟然
不是蛀牙或老化!)。最近10年來,牙周病就醫人數成長52%,16歲以上就佔了96%。
牙周病=牙齦炎+牙周炎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林保瑩發現,很多成年人對牙周病認知普遍低,不知道會造成掉
牙,以為是年紀大的關係,或心想反正裝假牙或植牙就好,加上牙周病治療有些部份要自
費,所以不願提早接受治療。
到底什麼是牙周病?
有一層附著在牙齒表面、黏性無色薄膜的細菌叢,叫做牙菌斑,如果口腔清潔不持續且徹
底,牙菌斑的量會不斷增多甚至硬化成粗糙的牙結石,如果無法控制牙菌斑的量,這些細
菌以及分泌物的毒素就會開始引起牙齦發炎反應,進而破壞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讓牙齒的
地基慢慢流失,這種因為牙周細菌破壞牙周組織(包括牙齦及骨頭)的疾病就稱為牙周病
。
在診斷上又分為兩類:牙齦炎與牙周炎。
牙齦炎只侷限在牙齒周圍的牙齦及軟組織發炎,刷牙流血是最常見的症狀,洗牙就是一種
治療方式,且「牙齦炎可以治好,」台大醫院牙周病科資深主治醫師劉謙美說,只要治好
牙齦炎,演變成牙周炎的機率就很低了。
牙周炎包括牙齦以及骨頭(齒槽骨)都被牙周細菌破壞了,「這是不可逆的,」劉謙美說
,即使治療也無法完全回復。
依據骨頭被破壞的程度又可分成輕中重度牙周炎。
輕度的牙周炎症狀跟牙齦炎很像,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一點血,牙齦輕微紅腫,但不能
只透過洗牙來治療,且有時連醫生也可能忽略掉。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祕書長王俊程說,在國外曾經有個患者被診斷為牙齦炎,定期洗牙卻
仍然刷牙時常有牙齦流血症狀,換找牙周病專科醫師檢查時才知道已經是中度牙周炎。
原因除了是輕度牙周炎症狀隱諱不明顯之外,也可能是跟患者這段時間過於忙碌,免疫功
能下降有關。
免疫功能低下 會加速牙周破壞
王俊程解釋,牙周病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如果患者這段時間生活作息正常、身體保養得
宜,牙周細菌破壞的速度就有可能被人體免疫機制壓下來,讓發炎趨於緩和,但如果這段
時間連續加班熬夜趕報告,或恰好處於生命低潮、情緒差,免疫機制壓不下來,牙周細菌
乘勢坐大,就可能進入快速破壞期,從輕度轉成中重度。
王俊程在診間發現,有些病人才30多歲,卻因為天天加班,回到家倒頭就睡,別說仔細將
牙齒一顆顆刷乾淨了,有些人連刷牙都懶得刷,加上長期疲累,免疫功能差,牙周組織被
破壞得很嚴重,年紀輕輕就一口爛牙,甚至牙齒搖搖欲墜。
牙周病不只跟免疫功能有關,如果沒有治療,將細菌感染控制好,對全身健康都可能造成
影響:
牙周細菌可能會從牙根蔓延到鼻竇腔,導致鼻竇炎。
也可能經由血液循環跑到心臟附近,尤其是血栓患者要特別留意,因為有些血栓會附著在
心臟瓣膜周圍,這些血栓如果又有高濃度的牙周細菌附著,會成為高濃度的血栓,造成瓣
膜侵蝕惡化。
有些文獻指出,高濃度的牙周細菌隨著血液循環也可能附著在陰莖內較狹小的血管,導致
勃起功能障礙。
有些國外研究也指出,牙周病跟懷孕女性產程縮短、寶寶體重過輕有關聯。
更多研究證實,牙周病與糖尿病相互影響,不只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牙周病,甚至牙周病的
病情也會反過來影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總之,只要發現自己有牙周病的初期症狀,建議趕快找牙醫檢查。
通常醫生會進行全口X光檢查,可看出有沒有牙周破壞的情況,但如果是初期的破壞,X光
片上不容易看清楚,這時應該要做全口牙周囊袋探測檢查,也就是用牙周探針配合X光檢
查,即可正確診斷,「如果只是做X光檢查,有時會miss掉(疏漏),」林保瑩繼續提醒
,40歲以上應該至少每年做一次全口X光片檢查,健保有給付。
刷牙+牙線+牙間刷 刷對地方比次數更重要
如果是牙齦炎或輕微牙周炎,除了找醫生洗牙做治療,最重要的是勤加照護牙周,每天早
晚徹底潔牙,減少口腔內的細菌量。
有些人說自己每天三餐飯後都有刷牙怎麼還會得牙周病,在台大醫院當了30年牙周病醫師
劉謙美發現,很多病人刷牙「只刷牙齒表面,一天刷10次也不見得刷到最角落的地方,」
而偏偏所有引起牙周發炎的細菌,卻最愛躲藏在牙肉靠近牙根、牙肉與牙縫的地方。
為了徹底清潔這些看不見的角落,劉謙美每天晚上至少花20分鐘,仔仔細細刷每一顆牙,
將牙刷放在牙齒與牙齦間,以45~60度橫刷,或朝向牙齒方向刷,一定要刷到牙縫與牙齒
、牙齦之間的牙齦溝,牙縫小的地方再用牙線清除,牙縫大的地方則使用牙間刷,避免牙
菌斑藏在死角。
如果牙周病已經進入中重度,一定要有耐心接受牙周治療,同時每天徹底潔牙。
常常有人問醫生,牙周病能不能根治?
劉謙美總拿糖尿病譬喻,糖尿病人除了找醫生拿藥治療,更重要的是透過飲食、運動等生
活型態的改變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復發。
牙周病也是如此,除了找醫生做牙周治療,更重要的是每天正確潔牙,愛喝含糖飲料的人
更要經常刷牙,不要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戒菸(吸菸者得到牙周病是沒有吸菸者
的3~5倍),也別讓壓力壓垮免疫力,孳生更多牙菌斑。
最後要提醒的是,研究顯示口腔內的細菌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3~4個月就會繁衍到高峰
,威脅牙周組織,所以建議每半年找牙醫師檢查一次,及早發現,避免步入嚴重牙周病甚
至得拔牙的命運。
怎麼知道自己可能有牙周病?
牙周病9大症狀
每天早晚刷牙時多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下列症狀,只要有一項打勾,就可能有牙周問題,
趕緊去找牙醫檢查,避免拖久了症狀惡化。
(1)牙齦紅腫、發膿
(2)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
(3)口臭
(4)牙齦萎縮、牙根敏感
(5)牙齦有悶悶的痛感
(6)牙齒縫隙愈來愈大
(7)牙齒搖動度變大
(8)牙齒位移或變長
(9)咀嚼無力感
--
牙齦紅腫,以為是天氣炎熱或沒睡好導致火氣大。
或以為牙齦腫脹是因為吃到髒東西(壞食物),過兩天自然就會好……
別小看這些錯誤迷思,因為初期牙周病的症狀不會像蛀牙一樣痛得不得了,牙周病細菌很
像無聲的殺手,靜悄悄繁殖坐大,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牙周病了,沒能及早治療
,一旦拖延過久,牙周組織逐漸被破壞,導致症狀惡化,例如牙齦(也就是牙肉)長膿、
嚴重口臭、牙齒動搖、脫落甚至得拔牙、花大錢植牙,無法盡情享受美食,嚴重的還會影
響人際互動。有位年輕女性就因為怎麼都刷不掉口臭,天天戴口罩上班,不敢跟人親密互
動,足不出戶當宅女,最後罹患重度憂鬱症,動念輕生。
在牙周細菌眼中,沒有男女老少之別,都會抓住任何時機堆積牙菌斑。國健局調查指出,
台灣40歲以上成年人九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炎,且造成35歲之後的掉牙主因(竟然
不是蛀牙或老化!)。最近10年來,牙周病就醫人數成長52%,16歲以上就佔了96%。
牙周病=牙齦炎+牙周炎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理事長林保瑩發現,很多成年人對牙周病認知普遍低,不知道會造成掉
牙,以為是年紀大的關係,或心想反正裝假牙或植牙就好,加上牙周病治療有些部份要自
費,所以不願提早接受治療。
到底什麼是牙周病?
有一層附著在牙齒表面、黏性無色薄膜的細菌叢,叫做牙菌斑,如果口腔清潔不持續且徹
底,牙菌斑的量會不斷增多甚至硬化成粗糙的牙結石,如果無法控制牙菌斑的量,這些細
菌以及分泌物的毒素就會開始引起牙齦發炎反應,進而破壞牙齒周圍的齒槽骨,讓牙齒的
地基慢慢流失,這種因為牙周細菌破壞牙周組織(包括牙齦及骨頭)的疾病就稱為牙周病
。
在診斷上又分為兩類:牙齦炎與牙周炎。
牙齦炎只侷限在牙齒周圍的牙齦及軟組織發炎,刷牙流血是最常見的症狀,洗牙就是一種
治療方式,且「牙齦炎可以治好,」台大醫院牙周病科資深主治醫師劉謙美說,只要治好
牙齦炎,演變成牙周炎的機率就很低了。
牙周炎包括牙齦以及骨頭(齒槽骨)都被牙周細菌破壞了,「這是不可逆的,」劉謙美說
,即使治療也無法完全回復。
依據骨頭被破壞的程度又可分成輕中重度牙周炎。
輕度的牙周炎症狀跟牙齦炎很像,刷牙或使用牙線時會流一點血,牙齦輕微紅腫,但不能
只透過洗牙來治療,且有時連醫生也可能忽略掉。
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副祕書長王俊程說,在國外曾經有個患者被診斷為牙齦炎,定期洗牙卻
仍然刷牙時常有牙齦流血症狀,換找牙周病專科醫師檢查時才知道已經是中度牙周炎。
原因除了是輕度牙周炎症狀隱諱不明顯之外,也可能是跟患者這段時間過於忙碌,免疫功
能下降有關。
免疫功能低下 會加速牙周破壞
王俊程解釋,牙周病的變化是個動態過程,如果患者這段時間生活作息正常、身體保養得
宜,牙周細菌破壞的速度就有可能被人體免疫機制壓下來,讓發炎趨於緩和,但如果這段
時間連續加班熬夜趕報告,或恰好處於生命低潮、情緒差,免疫機制壓不下來,牙周細菌
乘勢坐大,就可能進入快速破壞期,從輕度轉成中重度。
王俊程在診間發現,有些病人才30多歲,卻因為天天加班,回到家倒頭就睡,別說仔細將
牙齒一顆顆刷乾淨了,有些人連刷牙都懶得刷,加上長期疲累,免疫功能差,牙周組織被
破壞得很嚴重,年紀輕輕就一口爛牙,甚至牙齒搖搖欲墜。
牙周病不只跟免疫功能有關,如果沒有治療,將細菌感染控制好,對全身健康都可能造成
影響:
牙周細菌可能會從牙根蔓延到鼻竇腔,導致鼻竇炎。
也可能經由血液循環跑到心臟附近,尤其是血栓患者要特別留意,因為有些血栓會附著在
心臟瓣膜周圍,這些血栓如果又有高濃度的牙周細菌附著,會成為高濃度的血栓,造成瓣
膜侵蝕惡化。
有些文獻指出,高濃度的牙周細菌隨著血液循環也可能附著在陰莖內較狹小的血管,導致
勃起功能障礙。
有些國外研究也指出,牙周病跟懷孕女性產程縮短、寶寶體重過輕有關聯。
更多研究證實,牙周病與糖尿病相互影響,不只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牙周病,甚至牙周病的
病情也會反過來影響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總之,只要發現自己有牙周病的初期症狀,建議趕快找牙醫檢查。
通常醫生會進行全口X光檢查,可看出有沒有牙周破壞的情況,但如果是初期的破壞,X光
片上不容易看清楚,這時應該要做全口牙周囊袋探測檢查,也就是用牙周探針配合X光檢
查,即可正確診斷,「如果只是做X光檢查,有時會miss掉(疏漏),」林保瑩繼續提醒
,40歲以上應該至少每年做一次全口X光片檢查,健保有給付。
刷牙+牙線+牙間刷 刷對地方比次數更重要
如果是牙齦炎或輕微牙周炎,除了找醫生洗牙做治療,最重要的是勤加照護牙周,每天早
晚徹底潔牙,減少口腔內的細菌量。
有些人說自己每天三餐飯後都有刷牙怎麼還會得牙周病,在台大醫院當了30年牙周病醫師
劉謙美發現,很多病人刷牙「只刷牙齒表面,一天刷10次也不見得刷到最角落的地方,」
而偏偏所有引起牙周發炎的細菌,卻最愛躲藏在牙肉靠近牙根、牙肉與牙縫的地方。
為了徹底清潔這些看不見的角落,劉謙美每天晚上至少花20分鐘,仔仔細細刷每一顆牙,
將牙刷放在牙齒與牙齦間,以45~60度橫刷,或朝向牙齒方向刷,一定要刷到牙縫與牙齒
、牙齦之間的牙齦溝,牙縫小的地方再用牙線清除,牙縫大的地方則使用牙間刷,避免牙
菌斑藏在死角。
如果牙周病已經進入中重度,一定要有耐心接受牙周治療,同時每天徹底潔牙。
常常有人問醫生,牙周病能不能根治?
劉謙美總拿糖尿病譬喻,糖尿病人除了找醫生拿藥治療,更重要的是透過飲食、運動等生
活型態的改變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復發。
牙周病也是如此,除了找醫生做牙周治療,更重要的是每天正確潔牙,愛喝含糖飲料的人
更要經常刷牙,不要熬夜、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戒菸(吸菸者得到牙周病是沒有吸菸者
的3~5倍),也別讓壓力壓垮免疫力,孳生更多牙菌斑。
最後要提醒的是,研究顯示口腔內的細菌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3~4個月就會繁衍到高峰
,威脅牙周組織,所以建議每半年找牙醫師檢查一次,及早發現,避免步入嚴重牙周病甚
至得拔牙的命運。
怎麼知道自己可能有牙周病?
牙周病9大症狀
每天早晚刷牙時多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下列症狀,只要有一項打勾,就可能有牙周問題,
趕緊去找牙醫檢查,避免拖久了症狀惡化。
(1)牙齦紅腫、發膿
(2)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甚至平時牙齦也會出血
(3)口臭
(4)牙齦萎縮、牙根敏感
(5)牙齦有悶悶的痛感
(6)牙齒縫隙愈來愈大
(7)牙齒搖動度變大
(8)牙齒位移或變長
(9)咀嚼無力感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有吃益生菌的人大概多久可以感受到效果
By Ophelia
at 2012-08-23T16:18
at 2012-08-23T16:18
擊敗肥胖的必勝秘訣
By Eartha
at 2012-08-22T17:54
at 2012-08-22T17:54
肝膽胃腸-壓力 肥胖 飲酒 胃食道逆流大
By Catherine
at 2012-08-22T17:53
at 2012-08-22T17:53
送給要去異地求學的女生的補品
By Ina
at 2012-08-22T02:21
at 2012-08-22T02:21
吃新鮮南瓜可預防肺癌以及咳嗽
By Ina
at 2012-08-21T03:55
at 2012-08-21T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