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 躁鬱症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14-06-12T09:35

Table of Contents

後續有其他醫師出來說話了~

文章來源http://ppt.cc/Z3pu

---

作者:劉金明(醫師、澄清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任)

我是一位行醫二十餘年的精神科醫師,幾年前我的學長(一位優秀的麻醉科醫師)在辦公
室內自殺身亡,我時常想到如果當時我不把他只當學長看待,而是把他當憂鬱症病人來認
真治療,結果會不會不一樣?陶昌文醫師文章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0607/411742/〈那些
醫學背後的黑幕〉刊登後,讓我更覺得應該提出不同的觀點讓大眾進行討論及思辨。因為
我認為,以貴報在台灣的傳播界的影響力及目前網路擴散的速度,我擔心那些確實有憂鬱
症,應該被治療的病人,會因而拒絕服藥。在少了抗憂鬱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之一)
的情形下,疾病治療的難度增加,對其他病人、家庭所增加的的負擔及風險,將難以估計


首先,陶醫師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看到史哲維主播、白河吳先生與板橋彭女士的自殺新
聞,卻在沒有親自接觸病人,去了解他們的病情及服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等情形下,怎麼能
武斷地分析其因果關係,並認定服用抗憂鬱藥物是導致他們自殺的主因呢?醫師是專門的
職業,受過長期醫學科學教育,歷經數年住院醫師的訓練才考取專科證照,獲得社會大眾
的尊敬,所以在推論攸關全民心理健康的議題時,更應秉持著嚴謹的科學態度才對。

其次,我不認同陶醫師對「疾病」與「症狀」的解釋。「病」、「症」或「症候群」都是
疾病名稱的一部分,例如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唐氏症、憂鬱症、思覺失調
症或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等。偶發的失眠、正常情緒中出現的焦慮、憂鬱、憤怒及
嫌惡等,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與調適的,這些連「症狀」都稱不
上。唯有當這些「現象」的「質」與「量」產生變化,且其程度達到影響個人的身心自覺
狀態、家庭角色、社會職業功能發生障礙等,就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48)對健康的定義
:「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
以已」。

舉例來說:失眠症就是睡眠的時間長短、睡眠結構(淺睡、深睡、動眼期)等的變化,且影
響到個人日常生活、注意力集中度及工作效率等,而且必須持續超過一定的日數以上。所
以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都是情緒方面的「病」或「症」,病人的情緒變化在「質」
與「量」方面都達到病態的程度了。

第三,藥廠研發藥物,本來在改善人的健康狀態之外,就是利益的追逐。古今中外,人類
努力的動力,建立各種事業,都是期望能獲得更多的財富,保障自身不虞匱乏及遠離病痛
貧窮。藥廠也不是例外,不能說藥廠獲利,就一定是充滿黑幕,或與醫師掛勾。用一些負
面事件來涵蓋全面的藥品生產、行銷及研究,以及醫師處方藥物給病人的動機,實在是醫
界不能承受之重。我相信社會總有黑暗的角落,就像政壇中也有少數貪污的官員,也不能
就此否定多數兢兢業業的公務員守法及戮力從公,清廉自持。

幸好有下列幾點可以防弊:一是藥品有無效果及害處,除了衛生福利部對其上市的把關之
外,病人吃了沒效或副作用大,自然會被市場淘汰。二是藥廠的藥品行銷受到IRPMA規範
(2008),醫師無法收受不當利益,自然減少「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的現象,對病人
的權益有所保障。三是目前醫師進行醫學研究,受到醫院內獨立機關人體試驗委員會
(IRB)的監督,必須撰寫完整的研究計畫,保障受試者。同時要遵守人體研究法、藥品優
良臨床試驗規範(GCP)及醫療法的規定。在計畫送審時,藥廠若有不當利益的輸送,人體
試驗委員會一定會要求改善,甚至是終止其研究進行,而且在發表論文時,各醫學期刊都
會要求作者說明有無利益衝突及研究經費來源,以昭公信。況且醫師在研讀藥廠贊助的學
術研究報告時,多少也都抱著存疑的態度,不會照單全收,沒那麼好騙啦。

現在的台灣已經是醫療崩壞的懸崖邊,醫師社群面臨五大皆空、醫療糾紛、暴力威脅及出
走到自費醫學美容、另類輔助醫學的領域去。這樣文章的論點,用專家的身分、專業醫學
用詞,卻做出似是而非的論述,對沒有鑑別力或懶得思考的部分國人,將造成以訛傳訛,
延誤就醫的不良後果,只會加速醫病關係的惡化及醫療體系的弱化,絕非國人之福,請國
人慎思明辨。

最後,自殺研究中,對於以醫師為樣本的論文發表,發現麻醉科、精神科醫師的自殺率高
居前三名。原因有很多,其中自以為是專業醫師,自我治療,或是不肯求助(求助於人就
是魯蛇),或許正是造就高自殺率的因素之一吧!醫師專業素養是要實踐醫學倫理的原則
,必須思考治療病人時是否做到:不傷害(do no harm)、行善(beneficence)原則。對大
眾發表醫學訊息,屬於廣義的行醫作為,要反省是否違反上述原則,要戒慎恐懼,醫學倫
理不能只是淪落到拿學分交差了事的地步。




--

All Comments

每次都以為自己懶

Elma avatar
By Elma
at 2014-06-12T08:16
等到轉好之後才會發現 現在可以洗碗 稍微做家事 還可以站著淋浴(憂鬱時只能躺在水裡) 代表之前是沒力氣 不是懶。 - ...

雖然還是憂鬱

Dora avatar
By Dora
at 2014-06-12T04:19
但是下了一個有用的app 可以簡單輸入每天完成的事項 以及其完成度 很適合憂鬱症患者。 - ...

大家都用什麼方法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14-06-11T06:05
把自己調回常態? 這次鬱期感覺是經前內分泌失調造成的 雖然早已有心理準備但是拖得有點久 狀況好不起來 因為我已經從單純的累走到無事令我感到喜悅 有點嚴重 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對世界再度產生渴望~ - ...

工作抗壓性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14-06-10T23:10
別覺得自己不夠好啦 一開始馬上上手本來就是不可能的阿 我之前休養一陣子要重回職場時 我也曾有過一些焦慮 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別人反應快 怕想的不夠周全 但我的諮商師告訴我 and#34;假如我是到一個全新的領域 那麼犯錯是必然的過程 我的主管跟同事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我自己也是 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and# ...

為了不罰款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14-06-10T09:04
還是下樓準時繳房租。 經過大廳看到鏡子,啊,好卡通的死魚眼。 這張臉還是面無表情不能與人互動。 Iand#39;m waiting Iand#39;m waiting Iand#39;m waiting for a mira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