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身心健康 - 壓力
By Queena
at 2012-07-05T19:29
at 2012-07-05T19:29
Table of Contents
http://goo.gl/h8F73
作者:陳德中 / 台灣電力公司-”同心園地雙月刊”2012/7月號
記得約二十年前,我還未接觸禪修時,某天,有個非常重要的考試。我十分重視那個考試
,很擔心會考不好,為了希望擁有最充沛的精神應考,幾天前我就已計畫好「前一晚我必
須睡滿七個小時」。考試是八點開始,所以我都算好:七點要出門、六點要起床、所以我
一定要在前晚十一點前睡著。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十點就洗好澡、準備好物品,十點半
就準時上床,心想,半小時內我必須睡著。躺下後,不知怎的翻來覆去一陣還是沒睡意,
看看時鐘,糟糕!已經10:50了,心裡有點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在十分鐘內睡著,又
過了一陣子,再去看時間,怎麼辦!已經11:10了……。那晚我的下場如何,相信各位聰
明的讀者應都可想像得到吧!
根據統計,台灣有失眠狀況的人超過四百八十萬,其中約兩百五十萬人有慢性失眠問題,
其中又約三分之一主訴自己害怕睡眠。臨床就曾發現,有個案因長期處於淺睡狀態,致白
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差,但不知自己為何失眠,久而久之,每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好覺
,愈怕就愈會失眠。
除了部分失眠個案是由於生理及環境因素所致,多數的失眠都跟壓力有關。當人焦慮緊張
時,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作用會增強,它讓全身處於備戰緊繃的狀態,這是身體面對危險
時的求生本能,但是如果長期都讓身體不斷處於危險的訊息下,器官過度耗損,免疫系統
功能會下降。而副交感神經系統,無法適時發揮煞車功效讓身體放鬆舒解,使得身體無法
好好休息。
論就壓力來源,職場絕對占了重要比例,而持續過量的工作壓力,影響的不僅是個人身心
健康,進而也影響工作表現與生產力,對於企業及家庭都帶來負面效果。
所幸,問題是有解的。
1979年,美國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於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了正念減壓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結合東方禪修傳統與西方醫學研究,協
助參與者以正念內觀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三十多年來西方學界與醫界、心理界已發表
數百篇的權威研究文獻,證實其為一套有效的團體訓練課程,對眾多身體與心理疾病都有
著良好的療癒輔助效果。迄今北美已有包括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在內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
開設此MBSR,對象包括一般民眾、企業主、音樂家、運動員等,成效十分顯著。
而個人在十多年前學習禪修後,經過多年不斷練習,身心情況大幅好轉。在美國留學期間
,知道有這樣整合東西方傳統的方法,便決心去跟卡巴金博士好好學習,希望將來能再將
它帶回東方,讓現代社會為壓力焦慮所苦的民眾得以實際改善身心。去年回台後,於台北
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開設了台灣醫療體系首次的八週「正念減壓」訓練課程,發現成效
相當良好,由當時我們所用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及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的統計結果來看,對參加的台灣民眾確實有很
大幫助。在此,也跟各位讀者們分享其中一些觀念與方法,供諸位參考。
卡巴金博士對正念(mindfulness)的操作型定義為:「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地留
心覺察當下此刻」(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時時刻刻,以無所求的態度,保持耐心與不
評價,並帶著初學者的心,用新鮮的感覺看待事物。
基本上,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源的。在此有兩個名詞需先區分一下:「壓力
」(stress)與「壓力源」(stressor),前者是個人內在的主觀壓力感受,後者是可能帶來
這些壓力感的外在來源,例如截止期快到的工作、愛挑剔的配偶…等。從美國、台灣到中
國大陸,我曾在不同國家、不同班別問過許許多多的學員,可說沒有人是完全沒壓力源的
。事實上不管是總統、首富或是路邊乞丐,當然也包括你我周遭的同事,大家都得面對。
我們總會希望最好別有任何討厭的壓力源,但工作輕鬆無比、每月超高收入、老闆寬厚仁
慈、部屬勤勞聽話、老婆漂亮體貼、老公帥又多金、父母長命百歲、子女乖巧孝順、自己
身體又極為健康…等外境完美、全無壓力源的情況,又幾乎不可能存在,至少不會持續、
穩定地一直存在。這種體認的本身,就是邁向減壓的第一步。
總之,能減少外在壓力源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壓力源的態度,學習在不如
意的外境下,依然保持內心的從容與安定,使得壓力指數降到最低。因此,縱使面臨同樣
的「壓力源」,兩個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就可能有很大差異。舉例來說,主管交
代兩位員工同樣的五項工作,並給予同樣的截止期限與資源,員工A可能聽完後就開始擔
心,怎麼辦?這麼多事做不完!或是開始埋怨主管,把時間心力都花在擔憂、罵主管或幻
想調單位等上面,最後一件事也做不好,內心還覺得壓力很大;員工B可能運用正念活在
當下的概念,「一次只做一件事」,挑一件事,專心致志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就像全世界就只有這一件事要做,做完再往下做,對他來說,永遠只有「一件事」,就這
樣,俐落又從容地專注於每個眼前項目,可能很快五項都完成,心中就不再牽掛,自然也
不覺有太大壓力。
而以上觀念上理解容易,實際上要做到可能沒這麼順利。一方面因缺乏練習,二方面,人
類除認知層面外,還有情緒與感覺。一般人遇到壓力外境時,可能腦中會有擔心的想法,
心裡會有焦慮的情緒,身體上也會出現緊繃不舒服的感覺,包括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胸
口悶脹等等。而以上這幾種又會不斷交互影響,使得情況往負向循環。有些人會在壓力源
前慌亂無章或生氣埋怨,不只是因腦中的想法,卡在胸口那不舒服的緊繃感通常也是主要
因素。因此,練習覺知並客觀觀察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覺,變成是重要的關鍵。
若我遇到高壓情境後,通常我會先深呼吸兩三次,接著客觀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哦!我
的呼吸有點急促、心跳有些快、胸口有點悶,這就是所謂緊張的感受,不過就是這樣嘛,
so what?就這樣從旁客觀看著它、體驗它,那些感受就自然不那麼擾人,內心也自在多
了,藉著再來做思考與採取行動,方向都將較為正向。若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
或感覺,但卻不像過去一樣習慣性的評價與排斥它們,而是好奇地探索、客觀如實的體驗
,不把「它們」當作是「我」,甚至試著與它們和平共處一會兒,若能如是練習,我們將
能截斷壓力焦慮的負面循環,而往喜悅、輕鬆、活力的方向邁進。
除了概念與態度,正念減壓課程中還有許多練習方法,有正式的,也有生活的。在此介紹
幾個生活易用的方法供讀者們參考,希望諸位即使沒機會上課,也可試著在生活中練習。
首先是三分鐘呼吸體驗:一天當中找幾個空檔,舒服地坐著,眼睛輕閉,身心放鬆,接著
把注意力放到鼻端,來觀察呼吸的進出,不需控制呼吸,就是體驗它、覺察它、陪伴它,
三五分鐘都可。平常就可多練習,當你覺得心煩意亂或緊張不安時更可以試試。同時,加
上正念步行,效果會更好。找個小地方散步走走,即使是辦公桌到洗手間之間的距離也行
,步行時留意腳步抬起與落地的動作,留心腳底板與地面接觸的感覺,以及你身體的重量
感,並可留意空氣流過臉頰、手臂、雙腿的感覺。此外,當你在排隊時,也可利用這個時
間去留意自己的站立與呼吸,去感受腳與地板的接觸面、以及整個身體的感覺。而吃飯時
,則可減慢咀嚼的速度,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帶著覺知,來看著食物、聞著食物、嚐著
食物、嚼著食物、以及將食物嚥下。
至於睡覺方面,還記得我一開頭說的過去經驗嗎?若你問我現在晚上都幾點睡著,我會說
我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因我早已不去看時鐘。此時的我,根本不在乎何時能睡著,當
然也不會去看現在幾點,甚至連想睡著的企圖心都放下。我就只管躺在床上、放鬆各部分
肌肉、並且就在當下體驗呼吸、享受呼吸,這些就是我唯一要做的事,是否睡著就不管了
、也不重要。而通常,吸呼觀察沒多久就會突然不省人事、進入夢鄉,下次恢復知覺則是
早上的鬧鐘響時了,我不去計算自己幾點睡著、共睡了多久,但我很清楚起床後精神非常
好,內心也安定喜悅。以上這些,真是美好的轉變與體驗。最後,以一首宋朝慧開禪師的
短詩跟諸位讀者們分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
間好時節。」
=============================================================================
正念減壓的七個態度: http://goo.gl/71p9J
1.不作判斷(Non-Judging)不對自己的情緒、想法、病痛等身心現象作價值判斷只是純粹
地覺察它們
2.保持耐心(Patience)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與它們和平共處
3.初學之心(Beginner’sMind)常保持初學者之心,願意以赤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事
件的發生
4.信任自己(Trust)信任放下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5.無為不強求(Non-Doing)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Non-Striving)不強
求想要的(治療)目的
6.接受現狀(Acceptance)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
7.放下種種(Lettinggo)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當下發生的身、
心事件
--
作者:陳德中 / 台灣電力公司-”同心園地雙月刊”2012/7月號
記得約二十年前,我還未接觸禪修時,某天,有個非常重要的考試。我十分重視那個考試
,很擔心會考不好,為了希望擁有最充沛的精神應考,幾天前我就已計畫好「前一晚我必
須睡滿七個小時」。考試是八點開始,所以我都算好:七點要出門、六點要起床、所以我
一定要在前晚十一點前睡著。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十點就洗好澡、準備好物品,十點半
就準時上床,心想,半小時內我必須睡著。躺下後,不知怎的翻來覆去一陣還是沒睡意,
看看時鐘,糟糕!已經10:50了,心裡有點急,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在十分鐘內睡著,又
過了一陣子,再去看時間,怎麼辦!已經11:10了……。那晚我的下場如何,相信各位聰
明的讀者應都可想像得到吧!
根據統計,台灣有失眠狀況的人超過四百八十萬,其中約兩百五十萬人有慢性失眠問題,
其中又約三分之一主訴自己害怕睡眠。臨床就曾發現,有個案因長期處於淺睡狀態,致白
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差,但不知自己為何失眠,久而久之,每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好覺
,愈怕就愈會失眠。
除了部分失眠個案是由於生理及環境因素所致,多數的失眠都跟壓力有關。當人焦慮緊張
時,體內的交感神經系統作用會增強,它讓全身處於備戰緊繃的狀態,這是身體面對危險
時的求生本能,但是如果長期都讓身體不斷處於危險的訊息下,器官過度耗損,免疫系統
功能會下降。而副交感神經系統,無法適時發揮煞車功效讓身體放鬆舒解,使得身體無法
好好休息。
論就壓力來源,職場絕對占了重要比例,而持續過量的工作壓力,影響的不僅是個人身心
健康,進而也影響工作表現與生產力,對於企業及家庭都帶來負面效果。
所幸,問題是有解的。
1979年,美國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於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了正念減壓法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結合東方禪修傳統與西方醫學研究,協
助參與者以正念內觀處理壓力、疼痛和疾病,三十多年來西方學界與醫界、心理界已發表
數百篇的權威研究文獻,證實其為一套有效的團體訓練課程,對眾多身體與心理疾病都有
著良好的療癒輔助效果。迄今北美已有包括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在內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
開設此MBSR,對象包括一般民眾、企業主、音樂家、運動員等,成效十分顯著。
而個人在十多年前學習禪修後,經過多年不斷練習,身心情況大幅好轉。在美國留學期間
,知道有這樣整合東西方傳統的方法,便決心去跟卡巴金博士好好學習,希望將來能再將
它帶回東方,讓現代社會為壓力焦慮所苦的民眾得以實際改善身心。去年回台後,於台北
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開設了台灣醫療體系首次的八週「正念減壓」訓練課程,發現成效
相當良好,由當時我們所用之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及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的統計結果來看,對參加的台灣民眾確實有很
大幫助。在此,也跟各位讀者們分享其中一些觀念與方法,供諸位參考。
卡巴金博士對正念(mindfulness)的操作型定義為:「以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刻意地留
心覺察當下此刻」(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時時刻刻,以無所求的態度,保持耐心與不
評價,並帶著初學者的心,用新鮮的感覺看待事物。
基本上,人生在世,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源的。在此有兩個名詞需先區分一下:「壓力
」(stress)與「壓力源」(stressor),前者是個人內在的主觀壓力感受,後者是可能帶來
這些壓力感的外在來源,例如截止期快到的工作、愛挑剔的配偶…等。從美國、台灣到中
國大陸,我曾在不同國家、不同班別問過許許多多的學員,可說沒有人是完全沒壓力源的
。事實上不管是總統、首富或是路邊乞丐,當然也包括你我周遭的同事,大家都得面對。
我們總會希望最好別有任何討厭的壓力源,但工作輕鬆無比、每月超高收入、老闆寬厚仁
慈、部屬勤勞聽話、老婆漂亮體貼、老公帥又多金、父母長命百歲、子女乖巧孝順、自己
身體又極為健康…等外境完美、全無壓力源的情況,又幾乎不可能存在,至少不會持續、
穩定地一直存在。這種體認的本身,就是邁向減壓的第一步。
總之,能減少外在壓力源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培養面對壓力源的態度,學習在不如
意的外境下,依然保持內心的從容與安定,使得壓力指數降到最低。因此,縱使面臨同樣
的「壓力源」,兩個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就可能有很大差異。舉例來說,主管交
代兩位員工同樣的五項工作,並給予同樣的截止期限與資源,員工A可能聽完後就開始擔
心,怎麼辦?這麼多事做不完!或是開始埋怨主管,把時間心力都花在擔憂、罵主管或幻
想調單位等上面,最後一件事也做不好,內心還覺得壓力很大;員工B可能運用正念活在
當下的概念,「一次只做一件事」,挑一件事,專心致志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就像全世界就只有這一件事要做,做完再往下做,對他來說,永遠只有「一件事」,就這
樣,俐落又從容地專注於每個眼前項目,可能很快五項都完成,心中就不再牽掛,自然也
不覺有太大壓力。
而以上觀念上理解容易,實際上要做到可能沒這麼順利。一方面因缺乏練習,二方面,人
類除認知層面外,還有情緒與感覺。一般人遇到壓力外境時,可能腦中會有擔心的想法,
心裡會有焦慮的情緒,身體上也會出現緊繃不舒服的感覺,包括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胸
口悶脹等等。而以上這幾種又會不斷交互影響,使得情況往負向循環。有些人會在壓力源
前慌亂無章或生氣埋怨,不只是因腦中的想法,卡在胸口那不舒服的緊繃感通常也是主要
因素。因此,練習覺知並客觀觀察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覺,變成是重要的關鍵。
若我遇到高壓情境後,通常我會先深呼吸兩三次,接著客觀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哦!我
的呼吸有點急促、心跳有些快、胸口有點悶,這就是所謂緊張的感受,不過就是這樣嘛,
so what?就這樣從旁客觀看著它、體驗它,那些感受就自然不那麼擾人,內心也自在多
了,藉著再來做思考與採取行動,方向都將較為正向。若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
或感覺,但卻不像過去一樣習慣性的評價與排斥它們,而是好奇地探索、客觀如實的體驗
,不把「它們」當作是「我」,甚至試著與它們和平共處一會兒,若能如是練習,我們將
能截斷壓力焦慮的負面循環,而往喜悅、輕鬆、活力的方向邁進。
除了概念與態度,正念減壓課程中還有許多練習方法,有正式的,也有生活的。在此介紹
幾個生活易用的方法供讀者們參考,希望諸位即使沒機會上課,也可試著在生活中練習。
首先是三分鐘呼吸體驗:一天當中找幾個空檔,舒服地坐著,眼睛輕閉,身心放鬆,接著
把注意力放到鼻端,來觀察呼吸的進出,不需控制呼吸,就是體驗它、覺察它、陪伴它,
三五分鐘都可。平常就可多練習,當你覺得心煩意亂或緊張不安時更可以試試。同時,加
上正念步行,效果會更好。找個小地方散步走走,即使是辦公桌到洗手間之間的距離也行
,步行時留意腳步抬起與落地的動作,留心腳底板與地面接觸的感覺,以及你身體的重量
感,並可留意空氣流過臉頰、手臂、雙腿的感覺。此外,當你在排隊時,也可利用這個時
間去留意自己的站立與呼吸,去感受腳與地板的接觸面、以及整個身體的感覺。而吃飯時
,則可減慢咀嚼的速度,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帶著覺知,來看著食物、聞著食物、嚐著
食物、嚼著食物、以及將食物嚥下。
至於睡覺方面,還記得我一開頭說的過去經驗嗎?若你問我現在晚上都幾點睡著,我會說
我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因我早已不去看時鐘。此時的我,根本不在乎何時能睡著,當
然也不會去看現在幾點,甚至連想睡著的企圖心都放下。我就只管躺在床上、放鬆各部分
肌肉、並且就在當下體驗呼吸、享受呼吸,這些就是我唯一要做的事,是否睡著就不管了
、也不重要。而通常,吸呼觀察沒多久就會突然不省人事、進入夢鄉,下次恢復知覺則是
早上的鬧鐘響時了,我不去計算自己幾點睡著、共睡了多久,但我很清楚起床後精神非常
好,內心也安定喜悅。以上這些,真是美好的轉變與體驗。最後,以一首宋朝慧開禪師的
短詩跟諸位讀者們分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
間好時節。」
=============================================================================
正念減壓的七個態度: http://goo.gl/71p9J
1.不作判斷(Non-Judging)不對自己的情緒、想法、病痛等身心現象作價值判斷只是純粹
地覺察它們
2.保持耐心(Patience)對自己當下的各種身心狀況保持耐心,有耐性地與它們和平共處
3.初學之心(Beginner’sMind)常保持初學者之心,願意以赤子之心面對每一個身、心事
件的發生
4.信任自己(Trust)信任放下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5.無為不強求(Non-Doing)只是無為地覺察當下發生的一切身心現象;(Non-Striving)不強
求想要的(治療)目的
6.接受現狀(Acceptance)願意如實地觀照當下自己的身、心現象
7.放下種種(Lettinggo)放下種種的好、惡分別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覺察當下發生的身、
心事件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保養關節 愈動愈健康
By Victoria
at 2012-07-05T15:17
at 2012-07-05T15:17
外食族聰明吃 享瘦又健康
By William
at 2012-07-05T02:16
at 2012-07-05T02:16
「腎」利人生 七大法寶防腎病
By Joe
at 2012-07-01T22:43
at 2012-07-01T22:43
飲食不注意 小心高血脂找上門
By Ula
at 2012-07-01T20:13
at 2012-07-01T20:13
研究:多走路降糖尿病風險
By Bennie
at 2012-06-30T22:04
at 2012-06-30T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