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不佳疾病多 - 養生

Erin avatar
By Erin
at 2006-09-04T23:34

Table of Contents

何權峰【聯合報醫學專欄主筆】


--------------------------------------------------------------------------------

※社教資料雜誌229期第7-8頁

一、前言
  中國傳統養生之道,非常重視情緒反應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在距今幾千年的
中醫經典內經中,早已提出「形神共養」的理論,認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意思是說,人必須常保情緒安寧,心情平靜,因為良好的情緒反應不但會幫助疾病
康復,更是維護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反之,則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

二、情緒反應生理現象

  從精神生理的立場而言,所謂情緒反應,即是生理與心理反映的綜合狀態。
事實上,控制情緒反應與管制內臟系統的神經中樞幾乎相同,且很接近。當大腦
皮質接受到可引起情緒反應的訊息,就會傳遞到情感中樞,使交感、副交感自律
神經系統產生變化,以及經由腦下視丘、腦下垂體所連帶產生的內分泌系統變化,
由此影響到全身各器官系統。所以情緒反應中多函括了複雜的生理現象。

  譬如,當我們看到人做事不專心時,就會說這個人「心」不在焉、「心」神
不寧。當人急躁發怒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就會刺激膽囊引起擴張,呈現出
「膽大」,所以我們常形容一些不經考慮即為所欲為的人「膽」大包天、「膽」大妄為。
相反的,當人害怕恐懼時,支配膽囊的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使膽囊收縮,
而呈現出「膽小」。所以我們常笑一些遇事害怕恐懼的人為「膽」小鬼、「膽」小如鼠。


  又如,嚇得心驚膽顫,氣得怒髮衝冠,恨得咬牙切齒,焦急得五臟俱焚等,
均是描述情緒與生理的共同反應。我們日常生活裡常說:「這件事令人頭痛」,
「那人使我噁心」,「忙得我頭昏眼花」,「氣得我說不出話來」這些都是情緒
所導致的身體反應。

三、長期的精神刺激會導致疾病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指出,門診病人中,因情緒不佳而患病者占76%。
正如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一切頑固沈重的憂鬱和焦慮,都足以給各種疾
病大開方便之門。」中醫特別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變化,
簡稱「七情」。在一般情況下,七情乃是人對外界事物自然客觀的反映,屬於正
常的精神活動範圍。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激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了人體生理所能
調節的範圍,就會導致疾病。傳統醫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即指出: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說: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若情志失調,則容易損傷臟腑氣血,
影響人體健康。

(一)怒傷肝
  怒是歷代養生家之首忌,明代袁黃《攝生三要‧養氣》說:「氣欲柔不欲強,
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心(即發怒)。嗔心一發,
則氣強而不柔,逆而不順,亂而不定,散而不聚矣。」《老老恆言‧戒怒》亦說:
「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以最忌怒。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
舒,傷我氣,即足傷我身。」均指出了發怒的危害。

  《靈樞‧本神》篇說:「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大怒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昏
迷,不省人事,這是生活常見的事實。此外,人在發怒生氣時,可引起血壓上升,
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肝血竇的緊張加強,增加激素分泌及肝臟代謝。因此,大怒會
使肝臟功能受損,所以說「怒則傷肝」。

(二)喜傷心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認為喜貴於調和,也就是喜應適度,不宜太過。
《靈樞‧本神》篇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淮南子‧厚道訓》亦說:
「大喜墜陽。」均指出過喜能耗神傷,危害人體。因為太高興時,腦電圖就會出
現日波,使得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降低,心跳減慢,血管擴張,這樣就會影響心
臟血管功能,所以說「喜則傷心」。陶弘景養生延命錄即主張「少喜」。這裡說
的「少」,意思是「適度」,不要太過的意思。

(三)思傷脾

  思慮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無思,但思慮過度則有害。《素問‧舉痛》
篇說:「思則氣結」。《彭祖攝生養生論》又說:「切切所思,神則敗。」思慮
發於心,主於脾,當一個人過度用腦思慮時,身體為了負荷大腦皮質耗氧量和代
謝率增高,供應大腦的血管必然會增加,相對地供應脾、胰、十二指腸的血量自
然不足,所以一般思慮、用腦過多的人,常會出現消化功能障礙,甚至頭昏、
心慌、多夢、失眠等症狀,原因在此。

(四)憂傷肺

  《彭祖攝生養性論》說:「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靈樞、本神》篇
亦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可見憂悲不僅損神,而且傷氣,對人體有害。

  長期觀察發現,愁憂鬱悶的人常會氣塞而不行,這是因為悲傷憂愁過度,
會使呼吸道因副交感神經興奮而造成痙攣,分泌物增加,導致呼吸功能障礙,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憂傷肺」的原因。

(五)恐傷腎

  以生理學來看,當一個人在恐懼、驚駭時,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會增加,
造成腎動脈收縮,腎臟內的血流量自然會減少,尿液生成也會減少,所以常恐懼
的人,出現腎臟病的情形自然會較多。《素問‧舉痛論》篇即云:「驚則氣亂」
、「恐則氣下」。驚恐往往會導致心神失守,腎氣不固,而易出現心慌、失眠、
二便禁(祕結),甚至神志失常等病症。

四、結論:情緒要如月影投入湖心

  月影投入湖心,水面並無痕跡,古人養生之道,便是把不快的刺激視同月影投來,
心湖不起波紋,所謂「清靜無為,恬憺虛無」,只要心靈純淨而不雜,保持閒逸清靜
的思想,便能夠調養精神,達到強身延年的目的。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oedu/229/text_07.html






--
六度者,布施度鏗吝,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晦,
精進度懈退,禪定度散亂,般若則六度兼該,萬行具備。


--
Tags: 養生

All Comments

下巴變黑了,是生病了嗎?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06-09-04T20:14
今天突然發現我的下巴變的很黑,跟其他臉部的皮膚比起來,就是很明顯的變黑了 沒有特別去曬太陽,不知道是不是身體哪裡不好?希望大家給點方向... -- - ...

南藥:治病煲湯皆入味

Dorothy avatar
By Dorothy
at 2006-09-04T20:08
大洋健康--廣州日報 南藥:治病煲湯皆入味 撰文記者 張影 通訊員胡延濱 藥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藥師佘自強 歷史上,廣東就是南藥的高產地,陽春砂仁、廣陳皮、 化州橘紅、五指毛桃等,不勝枚舉; 廣東也是中藥材的消費大省,粵人以食為藥,以藥為食, 民間也留下經 ...

入秋:朝鹽水晚蜜湯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6-09-04T17:12
大洋健康--大洋網 入秋:朝鹽水晚蜜湯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 人體同樣缺少水分,為此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液”。但是, 如果我們光喝白開水,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 水分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 我國古代 ...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06-09-04T00:08
大洋健康--廣州日報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有個習慣,不論冬夏, 到公園晨練或遊玩時,手裏總會捎上個小墊子, 以備休息時用。而他的老鄰居張大爺,就不太注意這些, 常常在公園的木椅上一坐就是大半天, 結果前兩天關節炎發作出不了門。 ...

哪邊可找到腳底穴道圖呢?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06-09-03T16:23
※ [本文轉錄自 Doctor-Info 看板] 作者: oitwtn (板橋黑皮) 看板: Doctor-Info 標題: [問題] 哪邊可找到腳底穴道圖呢? 時間: Sun Sep 3 16:21:49 2006 最近踩健康步道 發現有些地方有點痛 想看看是哪邊的問題 大家有比較清楚的穴道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