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暴食症的心理因素和社會省思 - 暴食
By Eartha
at 2009-07-01T18:01
at 2009-07-01T18:01
Table of Contents
作者:段永章醫師
日前某報頭版刊載,
一少女經常獨自光顧北部數家吃到飽餐廳,
每每暴飲暴食,然後又躲進廁所內催吐,被各店家列為拒絕往來客。
之後少女出示診斷書,證實罹患暴食症;
其父親也表示為滿足女兒暴食症發作時的口慾,
不惜付出高額伙食費,甚至賣屋籌錢,
就怕女兒胃裏缺少食物填塞,便會痛苦昏厥。
此消息曝光後,許多店家紛紛表示同理少女處境,願意持續提供其吃到飽的服務。
少數的暴食現象起因於內分泌或基因異常,
但大多數的暴食屬於「心因性暴食症」,
其特徵在於短時間內攝入超乎達到一般飽足感的食量,
卻無法自制,但進食者仍能維持標準甚或纖細的身型,
而保持身材的秘密便在於暴食後的立即催吐,
甚至還會使用灌腸、利尿劑或激烈運動,
以求取短時間內排除體內消化物與熱量。
心因性暴食起因於兩項心理因素,
一是需要藉由大量吞食來填補心靈的空虛,
二是對於身體形象的極度缺乏自信,深信發胖會遭人唾棄;
在這兩項矛盾因素交互作用下,令患者深陷暴食與催吐的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心因性暴食症多發生在年輕女性,
根據國外的研究統計,約有百分之一到三的少女會罹患此症。
由第一項心理因素來看,
不難了解消息見報後各餐廳歡迎少女來店吃到飽的舉動是有待商榷的。
飽腹的需求乃屬最原始的本能,也是嬰兒最初能夠感到心靈滿足的來源;
但隨著心智發展,孩童逐漸學會從親情、友誼、被讚美來得到滿足;
而成熟的個體,開始追求愛情,並且學會從愛別人而獲至心靈充實,
不再只是追求他人之稱讚,而是能以自我肯定達到內在的喜樂圓滿。
暴食症患者心靈滿足的層次,卻停滯在嬰孩階段而未能進化,
這與照顧者過於強調滿足其溫飽,
卻缺乏過渡到以更成熟的方式來將愛與關心傳達給嬰孩有關,
迫使孩童長大後遭遇空虛無助時,僅能以吞食方式來發洩與滿足,
嚴重者便演變成暴食。
因此店家持續提供吃到飽的善舉固然立意良善,卻不見得適當,
反而助長少女持續以暴食來自我滿足,並且有誤導大眾暴食合理化之疑慮。
從第二項心理因素來探討,
存在於心因性暴食症患者身上的暴食與催吐循環,
可說是一項社會病徵,是媒體與大眾過度美化女性纖細形象所衍生。
依賴暴食來填補內心空虛的暴食症患者,普遍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
極易認同外界各種流行文化,
會嚴格要求顯露於外的身體形象能符合被大眾認同的標準,
因而在暴食後達到心靈高潮的瞬間,
旋即開始擔心體型發胖的後果,心情隨之掉入谷底而產生悔恨情緒,
便再經由催吐行為來彌補自己的懊惱。
對於身體形象要求極度嚴厲者,還會演變成厭食的狀況,
因此讓暴食、厭食兩種極端反覆在這些年輕患者的身上作祟,令其備受煎熬。
暴食少女的案例,不應該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除了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上的病理現象,其實更深沉的議題,
反而是現代人如何傳達關愛、父母教養方式、自我形象認同與正確自我肯定的省思,
這些議題涉及的是群眾心理學與整體社會價值觀,
經常會受到大眾媒體報導方式所左右。
媒體除了披露社會現象,更應當肩負教育宣導的責任,
引導大眾正確去釐清與反思,並揭櫫其意義,
同時也應維護個人所必須受保障的隱私權。
原文網址:
http://0rz.tw/QeFg1
--
日前某報頭版刊載,
一少女經常獨自光顧北部數家吃到飽餐廳,
每每暴飲暴食,然後又躲進廁所內催吐,被各店家列為拒絕往來客。
之後少女出示診斷書,證實罹患暴食症;
其父親也表示為滿足女兒暴食症發作時的口慾,
不惜付出高額伙食費,甚至賣屋籌錢,
就怕女兒胃裏缺少食物填塞,便會痛苦昏厥。
此消息曝光後,許多店家紛紛表示同理少女處境,願意持續提供其吃到飽的服務。
少數的暴食現象起因於內分泌或基因異常,
但大多數的暴食屬於「心因性暴食症」,
其特徵在於短時間內攝入超乎達到一般飽足感的食量,
卻無法自制,但進食者仍能維持標準甚或纖細的身型,
而保持身材的秘密便在於暴食後的立即催吐,
甚至還會使用灌腸、利尿劑或激烈運動,
以求取短時間內排除體內消化物與熱量。
心因性暴食起因於兩項心理因素,
一是需要藉由大量吞食來填補心靈的空虛,
二是對於身體形象的極度缺乏自信,深信發胖會遭人唾棄;
在這兩項矛盾因素交互作用下,令患者深陷暴食與催吐的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
心因性暴食症多發生在年輕女性,
根據國外的研究統計,約有百分之一到三的少女會罹患此症。
由第一項心理因素來看,
不難了解消息見報後各餐廳歡迎少女來店吃到飽的舉動是有待商榷的。
飽腹的需求乃屬最原始的本能,也是嬰兒最初能夠感到心靈滿足的來源;
但隨著心智發展,孩童逐漸學會從親情、友誼、被讚美來得到滿足;
而成熟的個體,開始追求愛情,並且學會從愛別人而獲至心靈充實,
不再只是追求他人之稱讚,而是能以自我肯定達到內在的喜樂圓滿。
暴食症患者心靈滿足的層次,卻停滯在嬰孩階段而未能進化,
這與照顧者過於強調滿足其溫飽,
卻缺乏過渡到以更成熟的方式來將愛與關心傳達給嬰孩有關,
迫使孩童長大後遭遇空虛無助時,僅能以吞食方式來發洩與滿足,
嚴重者便演變成暴食。
因此店家持續提供吃到飽的善舉固然立意良善,卻不見得適當,
反而助長少女持續以暴食來自我滿足,並且有誤導大眾暴食合理化之疑慮。
從第二項心理因素來探討,
存在於心因性暴食症患者身上的暴食與催吐循環,
可說是一項社會病徵,是媒體與大眾過度美化女性纖細形象所衍生。
依賴暴食來填補內心空虛的暴食症患者,普遍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
極易認同外界各種流行文化,
會嚴格要求顯露於外的身體形象能符合被大眾認同的標準,
因而在暴食後達到心靈高潮的瞬間,
旋即開始擔心體型發胖的後果,心情隨之掉入谷底而產生悔恨情緒,
便再經由催吐行為來彌補自己的懊惱。
對於身體形象要求極度嚴厲者,還會演變成厭食的狀況,
因此讓暴食、厭食兩種極端反覆在這些年輕患者的身上作祟,令其備受煎熬。
暴食少女的案例,不應該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
除了心理學與精神醫學上的病理現象,其實更深沉的議題,
反而是現代人如何傳達關愛、父母教養方式、自我形象認同與正確自我肯定的省思,
這些議題涉及的是群眾心理學與整體社會價值觀,
經常會受到大眾媒體報導方式所左右。
媒體除了披露社會現象,更應當肩負教育宣導的責任,
引導大眾正確去釐清與反思,並揭櫫其意義,
同時也應維護個人所必須受保障的隱私權。
原文網址:
http://0rz.tw/QeFg1
--
All Comments
By Suhail Hany
at 2009-07-04T13:20
at 2009-07-04T13:20
Related Posts
我歪七扭八的人生
By Charlie
at 2009-06-21T23:25
at 2009-06-21T23:25
爸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By David
at 2009-06-21T20:33
at 2009-06-21T20:33
該如何與ED的朋友相處?
By George
at 2009-06-21T15:30
at 2009-06-21T15:30
爸媽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By Madame
at 2009-06-20T15:44
at 2009-06-20T15:44
現在知道什麼是暴食了 @@
By Sarah
at 2009-06-13T23:35
at 2009-06-13T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