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與養生 - 養生
By Joseph
at 2008-09-07T12:57
at 2008-09-07T12:57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Health 看板]
作者: aroma69 (心裡有愧) 看板: Health
標題: [情報] 健脾與養生
時間: Sun Sep 7 12:48:35 2008
作者:王煥華
脾為後天之本,人類健康長壽與否,與脾胃有直接關係。
人體氣血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氣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堅實,肌膚和毛
髮光亮潤澤,外邪不易侵犯,身體不易發病,容光煥發,身體矯健,自然也就健康長壽。
反之,脾胃運化失常,氣血化源不足,則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髮枯萎無光
澤,外邪極易入侵,體內易發疾病,面色枯槁,髮疏易脫,身形萎縮,多病夭橫。
津液也是來自脾胃運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調則外可布散體表,滋養肌膚毛髮,上可流注
孔竅,滋養眼耳口鼻,內可滋養五臟六腑,維持正常活動,旁可充骨填髓,流注關節,使
髓滿骨壯,關節自如,還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則可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
液停滯不動,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變,直接影響到人的長壽健康。
正因如此,中醫經常強調脾胃的調養與補益,古代就有醫家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對
於脾胃虛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張運用「益氣」、或「補中」的辦法來加強後天功能
。
所謂「益氣」,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言,氣虛是衰老過程中的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人
體多種生理機能的減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補氣益氣,就是通過加強脾胃後天消化吸
收的能力,來增強機體的各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提高機體防禦能力,這是抗衰老的重要
途徑。
所謂「補中」,也是針對中氣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方
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補中則增強脾胃功能,這在抗衰老中具有
重要意義。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就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來就先天不足,為何也能得於高壽,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通過養後天以養先天,後天養生可補先天不足。古往今來,這種事例數不勝數。如明末清
初的曹庭棟,雖然「幼有嬴疾,俗所謂童子癆」,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
歲,被世人稱之為養生學家。究其養生之術,用他自已的話來講:「起居寢食瑣屑求之」
,並無高深奧妙之處。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個藥粥方,「粥能益人,
老年尤宜。老年有競食粥,亦能體健享大壽」。這條粥養經驗,正是養後天之本脾胃的絕
妙良方。正如《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中所說:「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粳米粥為滋生化
育神丹。」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粥飯是養、脾胃無上之食,《隨息居飲食譜》譽之為「粥
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有位著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1672~1755),享年84歲。可奇怪的是
,張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時體質很差,弱不禁風,時常生病遭災,平時言談舉止無力,步
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憊不堪。其父張英,清朝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常為這小生命擔憂
,以為他活不到成年就會早早天折。可張廷玉十分注重後天養生以彌補先天不足,一方面
動以養形,節欲養腎,另外注意飲食養生。他家雖說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參茸補品一點不
缺,但他都不屑一顧,重視養護脾胃,保全後天之本。
近代著名畫家譚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江南書畫長一擘」,95歲
後仍有書畫大作問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歲的弟弟因肺病夭折
,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活不到30歲。先天不足,後天又如何養生呢?譚老說:「大致有以下
幾點:一是少吃,二是多動,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陸放翁把吃粥作為長壽秘訣,我
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實際上,第一點「少吃」與第四點「喝粥」,也正是養護後天之本
脾胃的最佳妙法。這些正是養後天、健脾胃與攝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辯證法。
養「後天」要訣
自從每個人離開母體開始,直到生命終結,都必須依賴後天飲食的供養,也就是說,人這
一生都要依靠脾的運化功能來供給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養護脾胃,健脾益氣,也就成
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養生手段。古代無數的養生家們在這方面都積累了極其寶貴們經驗,
今擇其主要而實用的方法,向讀者們作一推介。
一、飲食養脾
應用飲食來養護後天之本---脾胃,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這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飲食養脾方法,二是常吃養脾食物。
對於飲食養脾方法,歷代流傳下少格言名句。如晉代葛洪:「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
過多」。《洞微經》:「太饑傷脾,太飽傷氣」。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老人之
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煥《養生
要訣》:「飲酒一斛,不如飽食一粥。」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凡食總以少為有益
,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諺:「
少食多滋味,多食傷脾胃」等等。對古代這些後天養脾的各種經驗,筆者已做了系統分析
和總結歸納,並在本書第二章中的「食養」裏作了詳細介紹,即「喝粥」養脾,「無饑無
飽」養脾,「以通為補」養脾,也可參考筆者所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長
壽藥粥譜》一書,在此不再贅敘。
應用養脾食物,這又是養後天的根本大法。很多養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
康健。對於平素脾胃虛弱,或胃腸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
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怕冷,或婦女
體弱帶下,舌淡,邊有齒印,脈細無力等,常吃養脾食物,更為有益。可供經常服食的補
養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
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
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
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
粳木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孫思邈說:「
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
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鍋巴-----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
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
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
「老幼脾虛久瀉不癒」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國米-----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昧甘,能溫中補脾,凡脾
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
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
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本草綱目拾遺》認為番
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薏苡仁-----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
得益彰。
飯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
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還說它能「
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
中和,脾之穀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
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
牛肉-----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
,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
適量與大米煮粥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
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
中益氣,養脾胃。」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鯽魚-----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本草經
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乾製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
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
「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
,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
鱸魚-----性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說得好:「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
相宜。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氣氾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脾胃虛弱者
可常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
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虛氣血不
足之人,可經常服用大棗。
芡實-----性平,味甘澀,入脾、腎二經,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為作用,尤其是脾虛而
大便泄瀉,或脾虛婦人帶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鮮者甘涼,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本草衍義》中曾說:
「煮熟取仁食之,代糧。」《本草綱目拾遺》亦載:「菱粉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
」脾胃氣虛者食之為佳。
蓮子肉-----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明代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
,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藥解》中還說:「蓮子甘平,甚益脾
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醫多認為有補脾養胃的作用。如《本草備要》說它能「補脾潤
肺」。《滇南本草圖說》又指出:花生「補中益氣」。《藥性考》記載:花生「炒熟用開
胃醒脾」。清代醫家張璐也認為:「長生果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
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養胃健脾。清代名醫黃元禦曾在《玉楸藥解》中推
介:栗子,補中益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
過多,正如明代李時珍所說:「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溫,入脾胃經,藕煮熟食用,能健脾開胃。唐代食醫孟洗曾說
:「蒸食甚補五臟」,《本草匯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專入胃經。《日用本草》記載:「益氣,不饑」,《本經逢原》
又說它「大益胃氣」。清代醫家黃宮繡也認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
食」。常食有養後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養後天的食品還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蠶豆、豇豆、馬鈴薯、
芋頭、燕窩、麵筋、花菜、大白菜、胡蘿蔔、薺萊、白木耳、葡萄、桂圓、狗肉、兔肉、
豬肚、羊肚、雞肉、青魚、鰱魚、烏魚、魴魚、白魚、銀魚、鮭魚等。
二、藥物補脾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對於平常健康人來說,總以食補為先。但對於年邁之人
,或多病之人,或體虛之人,往往「食補不如藥補」,或者說「藥補勝於食補」,因為藥
物補脾之力畢強於飲食養脾。
補脾藥物分為中草藥與中成藥。常用中草藥有黨參、太子參、人參、黃?、白?、茯苓、懷
山藥、芡實、蓮子肉、黃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香砂六
君於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散、資生丸、健脾丸、枳?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
脾胃的中藥,若能在老中醫指導下選用,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動助脾
中國古今許多養生家都提倡飯後散步緩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這的確是「以動助脾」的
養護後天之道。千百年的養生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確行之有效,頗多裨益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家兼養生家,以自身實踐活到101歲。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
「平日點心飯後,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後,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緊接
著又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攝養枕中方》還有介紹:「食止行數百步,大益
人。」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也十分注重「以動助脾」的養護後天法。他在《老老恒言》
中是這樣說的:「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步
所以動之。瑯環記曰,古之老人,飯後必散步,欲動搖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見,飯後
緩行散步,是古代養生家實踐經驗的總結。
進食後,立即臥床休息睡覺,於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飽食勿便臥」,「食飽不得急行」
之說法。食後便臥會使飲食停滯,食後急行又會使血流於四肢,影響消化吸收功能。而食
後緩緩活動,則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這就是「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歲老人的養生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從大量老壽星的實踐中,可以得出這樣一
個結論:絕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有飯後百步走的良好習慣。廣東梅山縣年逾百歲的古二妹
,一生「生活規律,早起早睡,飯後散步,常做家務」。中國「龍行」功夫大師劉志清,
生於1885年,年逾百歲,「習慣於飯後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歲高齡,總結出
四句養生之道:「基本吃素,飯後散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著名詩人臧克家,多災
多病,活到91歲,他始終堅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後、晚飯後,必去胡同散步,風雨
霜雪無阻。被尊稱為「革命老大姐」的百歲老人帥孟奇,一生儉樸,她的養生口訣是:「
飯後百步走,吃飯留三口」。實際上,這一極為寶貴的養生經驗,由於極為普通,極為平
常,也往往極易被入們忽視去總結它了。至於有些學者反對飯後散步的說法,筆者真有一
種「無稽之談,不屑一顧」的感覺,幾十年來,我每餐後即丟下飯碗,緩緩散步,已成習
慣,十分舒適。
四、摩腹護脾
每當飽食之後,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養生家們的一種養護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後摩腹法是:吃飯以後,將手搓熱,放於上腹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推摩,自上而下,
自左而右,可連續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還能
治療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恆,對脾的運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飯後即自以
熱手摩腹」之後,後世養生家多有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摩腹實為按摩保健法的具體應用。按摩是對身體局部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
的。也就是明代養生學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所說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
」的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組
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器官組織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準有所提高。
食後摩腹,刺激腹部相應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經絡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氣血循經絡而
運行,防止脾胃氣滯,暢達脾胃氣血,更加有助於增強脾主運化的功能,達到養護後天之
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國傳統醫學裏有不少神奇的東西,怪不得近代偉人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中國醫藥學
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寶藏之一。
《扁鵲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氣,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
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緊接著又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
、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據史料記載:唐代藥王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
三里,後來活到101歲。《舊唐書》中亦說:柳公度年80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
生之術,他回答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柳公度也是經
常用艾灸氣海以防病延年的。《針灸集成》還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
,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後康健。」臍中即「神闕」穴,結果是「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另據日本《東崗舍筆記》云:三河國寶飯郡水泉村農人滿平,慶長七年生於該村,寬政八
年,壽達194歲,於享保年間受慶賀,被徵至江府,獻白髮,賜禦米若干」《日本‧文庫
名家漫筆》中又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
的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時滿平已242歲。當問滿平何術致長壽時,答曰:「無他妙
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陰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
逐月無間斷。灸數不同,法如下。右側:朔八壯,二日九壯,三日十一壯,四日十一壯,
五日九壯,六日九壯,七日八壯,八日八壯。左側:朔日九壯,二日十一壯,三日十一壯
,四日十一壯,五日十壯,六日九壯,七日九壯,八日一壯。灸之灼,謂之一壯,久為使
人壯健。」
日本根據傳統中醫的古籍研究篩選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歲灸風門,可以頂防感冒、肺結
核;到了十四五歲,灸三陰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統健康,還可以調攝女性月經,故三
陰交亦為女子必灸穴;三十歲起到四十歲,灸足三里可以預防消化系統疾病,防止衰老,
增強體質,預防一切疾病;對老人,還可以預防中風,是最好的長壽方法。對此,日本學
者澤田健曾說過:「足三里,古稱長壽灸,日本民間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
八日灸一次。」養生灸法普遍流傳日本民間,曾掀起過足三里灸的保健熱潮,甚至民間還
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說。
由此可見,艾灸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具有溫陽培元,補
氣健脾,強壯後天,養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養生學家曾說過:「若要安,三里常不乾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艾灸法可以調節胃腸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以
及血液成分,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功能。艾灸法對於脾氣虛弱的中老年人,還可以起到有
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全身四大總穴之一,經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通經
絡,和氣血的作用。
神闕------為任脈經穴,經常艾灸,可溫通元陽,脾胃健旺。
氣海------常用艾灸此穴,補元氣,暖脾陽,強壯後天之本,祛病養生延年。
《教你活到100歲》
--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main01.htm
懶惰會讓你虛度一生!只要堅持每天做一點點的研究,十年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在某些領域
上已經是專家級的人物了。反之,如果每天懶散過日,十年後你還是原來的你,一事無成
。
--
作者: aroma69 (心裡有愧) 看板: Health
標題: [情報] 健脾與養生
時間: Sun Sep 7 12:48:35 2008
作者:王煥華
脾為後天之本,人類健康長壽與否,與脾胃有直接關係。
人體氣血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氣血充足,則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堅實,肌膚和毛
髮光亮潤澤,外邪不易侵犯,身體不易發病,容光煥發,身體矯健,自然也就健康長壽。
反之,脾胃運化失常,氣血化源不足,則會出現面色萎黃,肌肉消瘦,肌膚毛髮枯萎無光
澤,外邪極易入侵,體內易發疾病,面色枯槁,髮疏易脫,身形萎縮,多病夭橫。
津液也是來自脾胃運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調則外可布散體表,滋養肌膚毛髮,上可流注
孔竅,滋養眼耳口鼻,內可滋養五臟六腑,維持正常活動,旁可充骨填髓,流注關節,使
髓滿骨壯,關節自如,還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則可破壞津液的代謝平衡,從而導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環流障礙,水
液停滯不動,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變,直接影響到人的長壽健康。
正因如此,中醫經常強調脾胃的調養與補益,古代就有醫家提出:「補腎不如補脾」。對
於脾胃虛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張運用「益氣」、或「補中」的辦法來加強後天功能
。
所謂「益氣」,是針對「脾胃氣虛」而言,氣虛是衰老過程中的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人
體多種生理機能的減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補氣益氣,就是通過加強脾胃後天消化吸
收的能力,來增強機體的各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提高機體防禦能力,這是抗衰老的重要
途徑。
所謂「補中」,也是針對中氣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導致機體衰老的重要方
面。中醫學歷來重視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補中則增強脾胃功能,這在抗衰老中具有
重要意義。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就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來就先天不足,為何也能得於高壽,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通過養後天以養先天,後天養生可補先天不足。古往今來,這種事例數不勝數。如明末清
初的曹庭棟,雖然「幼有嬴疾,俗所謂童子癆」,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
歲,被世人稱之為養生學家。究其養生之術,用他自已的話來講:「起居寢食瑣屑求之」
,並無高深奧妙之處。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個藥粥方,「粥能益人,
老年尤宜。老年有競食粥,亦能體健享大壽」。這條粥養經驗,正是養後天之本脾胃的絕
妙良方。正如《醫藥六書藥性總義》中所說:「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粳米粥為滋生化
育神丹。」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粥飯是養、脾胃無上之食,《隨息居飲食譜》譽之為「粥
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有位著名的軍機大臣張廷玉(1672~1755),享年84歲。可奇怪的是
,張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時體質很差,弱不禁風,時常生病遭災,平時言談舉止無力,步
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憊不堪。其父張英,清朝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常為這小生命擔憂
,以為他活不到成年就會早早天折。可張廷玉十分注重後天養生以彌補先天不足,一方面
動以養形,節欲養腎,另外注意飲食養生。他家雖說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參茸補品一點不
缺,但他都不屑一顧,重視養護脾胃,保全後天之本。
近代著名畫家譚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江南書畫長一擘」,95歲
後仍有書畫大作問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歲的弟弟因肺病夭折
,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活不到30歲。先天不足,後天又如何養生呢?譚老說:「大致有以下
幾點:一是少吃,二是多動,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陸放翁把吃粥作為長壽秘訣,我
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實際上,第一點「少吃」與第四點「喝粥」,也正是養護後天之本
脾胃的最佳妙法。這些正是養後天、健脾胃與攝生保健、益壽延年的辯證法。
養「後天」要訣
自從每個人離開母體開始,直到生命終結,都必須依賴後天飲食的供養,也就是說,人這
一生都要依靠脾的運化功能來供給營養物質和能量。因此,養護脾胃,健脾益氣,也就成
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養生手段。古代無數的養生家們在這方面都積累了極其寶貴們經驗,
今擇其主要而實用的方法,向讀者們作一推介。
一、飲食養脾
應用飲食來養護後天之本---脾胃,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這其中又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飲食養脾方法,二是常吃養脾食物。
對於飲食養脾方法,歷代流傳下少格言名句。如晉代葛洪:「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
過多」。《洞微經》:「太饑傷脾,太飽傷氣」。元代鄒鉉《壽親養老新書》:「老人之
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夜晚減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煥《養生
要訣》:「飲酒一斛,不如飽食一粥。」清代曹庭棟《老老恒言》:「凡食總以少為有益
,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諺:「
少食多滋味,多食傷脾胃」等等。對古代這些後天養脾的各種經驗,筆者已做了系統分析
和總結歸納,並在本書第二章中的「食養」裏作了詳細介紹,即「喝粥」養脾,「無饑無
飽」養脾,「以通為補」養脾,也可參考筆者所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長
壽藥粥譜》一書,在此不再贅敘。
應用養脾食物,這又是養後天的根本大法。很多養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
康健。對於平素脾胃虛弱,或胃腸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現為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
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後作脹,大便溏瀉,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溫,氣短怕冷,或婦女
體弱帶下,舌淡,邊有齒印,脈細無力等,常吃養脾食物,更為有益。可供經常服食的補
養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
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
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
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可以說凡虛弱之人,
粳木皆宜,尤脾虛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孫思邈說:「
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泄。」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
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鍋巴-----又稱鍋焦。性平。《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補氣,運脾,消食,止泄瀉」。
凡脾虛不運,飲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虛久瀉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兒
常用健脾消食的「鍋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驗良方》中用以治療
「老幼脾虛久瀉不癒」就是用鍋巴同蓮子肉為末加白糖調服,頗有效果。
西國米-----又稱西谷米,西米。白淨滑糯,營養豐富。性溫,昧甘,能溫中補脾,凡脾
胃虛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頗宜。《柑園小識》記載:「西谷米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
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稱甘薯、山芋、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
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益顏色。」《本草綱目拾遺》認為番
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脾虛之人,可用番薯當主糧,常食之。
薏苡仁-----俗稱苡仁米、六谷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
。《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
得益彰。
飯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補脾胃,對脾胃虛弱,食少便瀉,或婦女脾虛帶下者,食
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還說它能「
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飯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
中和,脾之穀也。止泄瀉,暖脾胃。」《本草求真》還解釋道:「扁豆如何補脾?蓋脾喜
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會約醫鏡》認為:扁豆「炒用健脾止瀉」。
牛肉-----性平,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醫林纂要》中說得好:「牛肉味甘
,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宜用牛肉燉汁服食,或用牛肉
適量與大米煮粥進服,這對脾胃虛弱的恢復,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補虛養脾胃。歷代醫家多有論說。《日用本草》就有「牛肚
和中,益脾胃」的記載。《本草蒙筌》亦稱牛肚「健脾胃」」《本草綱目》還說它能「補
中益氣,養脾胃。」羊肚也有與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虛者食之亦宜。
鯽魚-----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養胃作用,故脾胃虛弱者宜食。《本草經
疏》還說:「鯽魚,甘溫能益脾生肌,調胃實腸,與病無礙,諸魚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為大黃魚或者小黃魚的乾製品。有健脾、開胃、補虛、消食的作用。《隨息居
飲食譜》中說它「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本草匯言》中還說:
「黃魚有養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減,不能進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爛食之,健利腸胃
,為腸虛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誠藥食中之良品也。」
鱸魚-----性平,味甘,能補益脾胃。《本草經疏》說得好:「鱸魚,味甘淡氣平與脾胃
相宜。脾胃有病,則五臟無所滋養,脾虛則水氣氾濫。益脾胃則諸證自除。」脾胃虛弱者
可常食之。
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
就有「大棗安中養脾」的記載。明代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虛氣血不
足之人,可經常服用大棗。
芡實-----性平,味甘澀,入脾、腎二經,有補脾益氣、固腎澀精為作用,尤其是脾虛而
大便泄瀉,或脾虛婦人帶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鮮者甘涼,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本草衍義》中曾說:
「煮熟取仁食之,代糧。」《本草綱目拾遺》亦載:「菱粉補脾胃,強腳膝,健力益氣。
」脾胃氣虛者食之為佳。
蓮子肉-----性平,味甘澀,有補脾胃之功。明代李時珍認為:「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
,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藥解》中還說:「蓮子甘平,甚益脾
胃,而固澀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遺精便溏,極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醫多認為有補脾養胃的作用。如《本草備要》說它能「補脾潤
肺」。《滇南本草圖說》又指出:花生「補中益氣」。《藥性考》記載:花生「炒熟用開
胃醒脾」。清代醫家張璐也認為:「長生果能健脾胃,飲食難消者宜之。」
栗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養胃健脾。清代名醫黃元禦曾在《玉楸藥解》中推
介:栗子,補中益氣,充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
過多,正如明代李時珍所說:「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
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溫,入脾胃經,藕煮熟食用,能健脾開胃。唐代食醫孟洗曾說
:「蒸食甚補五臟」,《本草匯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養臟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專入胃經。《日用本草》記載:「益氣,不饑」,《本經逢原》
又說它「大益胃氣」。清代醫家黃宮繡也認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
食」。常食有養後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養後天的食品還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蠶豆、豇豆、馬鈴薯、
芋頭、燕窩、麵筋、花菜、大白菜、胡蘿蔔、薺萊、白木耳、葡萄、桂圓、狗肉、兔肉、
豬肚、羊肚、雞肉、青魚、鰱魚、烏魚、魴魚、白魚、銀魚、鮭魚等。
二、藥物補脾
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對於平常健康人來說,總以食補為先。但對於年邁之人
,或多病之人,或體虛之人,往往「食補不如藥補」,或者說「藥補勝於食補」,因為藥
物補脾之力畢強於飲食養脾。
補脾藥物分為中草藥與中成藥。常用中草藥有黨參、太子參、人參、黃?、白?、茯苓、懷
山藥、芡實、蓮子肉、黃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香砂六
君於丸、香砂養胃丸、參苓白?散、資生丸、健脾丸、枳?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
脾胃的中藥,若能在老中醫指導下選用,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動助脾
中國古今許多養生家都提倡飯後散步緩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這的確是「以動助脾」的
養護後天之道。千百年的養生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確行之有效,頗多裨益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家兼養生家,以自身實踐活到101歲。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
「平日點心飯後,出門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後,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緊接
著又說:「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攝養枕中方》還有介紹:「食止行數百步,大益
人。」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也十分注重「以動助脾」的養護後天法。他在《老老恒言》
中是這樣說的:「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步
所以動之。瑯環記曰,古之老人,飯後必散步,欲動搖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見,飯後
緩行散步,是古代養生家實踐經驗的總結。
進食後,立即臥床休息睡覺,於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飽食勿便臥」,「食飽不得急行」
之說法。食後便臥會使飲食停滯,食後急行又會使血流於四肢,影響消化吸收功能。而食
後緩緩活動,則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這就是「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歲老人的養生經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從大量老壽星的實踐中,可以得出這樣一
個結論:絕大多數長壽老人,都有飯後百步走的良好習慣。廣東梅山縣年逾百歲的古二妹
,一生「生活規律,早起早睡,飯後散步,常做家務」。中國「龍行」功夫大師劉志清,
生於1885年,年逾百歲,「習慣於飯後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歲高齡,總結出
四句養生之道:「基本吃素,飯後散步,遇事不怒,勞逸適度。」著名詩人臧克家,多災
多病,活到91歲,他始終堅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後、晚飯後,必去胡同散步,風雨
霜雪無阻。被尊稱為「革命老大姐」的百歲老人帥孟奇,一生儉樸,她的養生口訣是:「
飯後百步走,吃飯留三口」。實際上,這一極為寶貴的養生經驗,由於極為普通,極為平
常,也往往極易被入們忽視去總結它了。至於有些學者反對飯後散步的說法,筆者真有一
種「無稽之談,不屑一顧」的感覺,幾十年來,我每餐後即丟下飯碗,緩緩散步,已成習
慣,十分舒適。
四、摩腹護脾
每當飽食之後,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養生家們的一種養護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後摩腹法是:吃飯以後,將手搓熱,放於上腹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推摩,自上而下,
自左而右,可連續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還能
治療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恆,對脾的運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飯後即自以
熱手摩腹」之後,後世養生家多有所沿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
摩腹實為按摩保健法的具體應用。按摩是對身體局部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
的。也就是明代養生學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所說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
」的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和組
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器官組織的功能,使機體的新陳代謝水準有所提高。
食後摩腹,刺激腹部相應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經絡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氣血循經絡而
運行,防止脾胃氣滯,暢達脾胃氣血,更加有助於增強脾主運化的功能,達到養護後天之
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國傳統醫學裏有不少神奇的東西,怪不得近代偉人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中國醫藥學
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寶藏之一。
《扁鵲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氣,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
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緊接著又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
、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據史料記載:唐代藥王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
三里,後來活到101歲。《舊唐書》中亦說:柳公度年80歲,步履輕便,別人向他請教養
生之術,他回答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耳。」柳公度也是經
常用艾灸氣海以防病延年的。《針灸集成》還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
,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後康健。」臍中即「神闕」穴,結果是「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另據日本《東崗舍筆記》云:三河國寶飯郡水泉村農人滿平,慶長七年生於該村,寬政八
年,壽達194歲,於享保年間受慶賀,被徵至江府,獻白髮,賜禦米若干」《日本‧文庫
名家漫筆》中又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薦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
的滿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時滿平已242歲。當問滿平何術致長壽時,答曰:「無他妙
法,惟我家自祖先相傳,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陰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
逐月無間斷。灸數不同,法如下。右側:朔八壯,二日九壯,三日十一壯,四日十一壯,
五日九壯,六日九壯,七日八壯,八日八壯。左側:朔日九壯,二日十一壯,三日十一壯
,四日十一壯,五日十壯,六日九壯,七日九壯,八日一壯。灸之灼,謂之一壯,久為使
人壯健。」
日本根據傳統中醫的古籍研究篩選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歲灸風門,可以頂防感冒、肺結
核;到了十四五歲,灸三陰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統健康,還可以調攝女性月經,故三
陰交亦為女子必灸穴;三十歲起到四十歲,灸足三里可以預防消化系統疾病,防止衰老,
增強體質,預防一切疾病;對老人,還可以預防中風,是最好的長壽方法。對此,日本學
者澤田健曾說過:「足三里,古稱長壽灸,日本民間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
八日灸一次。」養生灸法普遍流傳日本民間,曾掀起過足三里灸的保健熱潮,甚至民間還
有「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說。
由此可見,艾灸法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具有溫陽培元,補
氣健脾,強壯後天,養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養生學家曾說過:「若要安,三里常不乾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艾灸法可以調節胃腸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以
及血液成分,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功能。艾灸法對於脾氣虛弱的中老年人,還可以起到有
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全身四大總穴之一,經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補中氣,通經
絡,和氣血的作用。
神闕------為任脈經穴,經常艾灸,可溫通元陽,脾胃健旺。
氣海------常用艾灸此穴,補元氣,暖脾陽,強壯後天之本,祛病養生延年。
《教你活到100歲》
--
http://www.relativehumanity.com.tw/main01.htm
懶惰會讓你虛度一生!只要堅持每天做一點點的研究,十年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在某些領域
上已經是專家級的人物了。反之,如果每天懶散過日,十年後你還是原來的你,一事無成
。
--
All Comments
By Hamiltion
at 2008-09-10T18:07
at 2008-09-10T18:07
By Kelly
at 2008-09-14T02:05
at 2008-09-14T02:05
Related Posts
身體感覺就很虛..容易疲勞 體力又不好?
By Caroline
at 2008-09-07T12:52
at 2008-09-07T12:52
nature made的b 群
By Quintina
at 2008-09-07T12:50
at 2008-09-07T12:50
醫生說我胃寒, 要去買益生菌...
By Vanessa
at 2008-09-07T12:16
at 2008-09-07T12:16
Vita-Mix三匹馬力調理機特價到9/7
By Catherine
at 2008-09-07T01:06
at 2008-09-07T01:06
身體感覺就很虛..容易疲勞 體力又不好?
By Rosalind
at 2008-09-07T00:54
at 2008-09-07T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