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有溼?4招輕鬆自查! - 健康資訊

By Hedy
at 2017-04-05T18:51
at 2017-04-05T18:51
Table of Contents
體內有溼?4招輕鬆自查!老中醫講述的千年祛溼養生方子!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05_440502.html
提起溼氣大家應該都不再陌生了,所謂“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由於現代人的作息時間
不規律,不冰箱等現代產品的出現打破傳統的應季特點,溼氣纏身成了很多人尤為苦惱的
事情。
在導致人體生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的就是溼邪。其
他的都好說,例如寒、熱,寒則溫之,熱則寒之;風則驅之,燥則潤之,暑則清之。而溼
邪不同,用燥溼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溼邪依然存在,且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
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當溼氣遇到寒氣就成了寒溼,溼氣遇到熱氣則成了溼熱,
溼氣遇到風則成為風溼,而溼氣在皮下,就形成了肥胖。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
複雜,那麼難治。怎麼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呢?
1.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溼。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
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不
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淨了。但體內有溼的人
,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如果有便祕,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
明體內的溼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溼氣的黏膩性讓大便停留在腸內,久而久之,糞毒入血,
百病蜂起。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主食,現在反以肉食為主了
,葷素搭配極不合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溼的,脾受到傷害,水溼不
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體
內有溼氣,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問題。
2.早起精神狀態
如果你每天早上7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纏著,讓人打不起精神
,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
能判斷自己體內溼氣很重。中醫裡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
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3.看舌頭
中醫裡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體內寒熱均勻
,那麼,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
滑不燥;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溼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
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
4.看手指月牙
正常的月牙佔整個指甲蓋的1/5左右,如果遠遠不及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寒,如果遠遠
超過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熱。正常的月牙應該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個指甲的
根部都有可能出現月牙,但是,它們的含義卻不一樣。一般來說,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
應該出現月牙。拇指通於肺,中指通於心,這兩個指頭上的月牙正常,就說明我們的身體
寒熱比較適中,不會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小指上一般沒有月牙,如果出現月牙,說明腎
中有熱。當然,也有人說:“我10個手指頭都沒有月牙。”這還得區別看待,如果是從小
沒有,這說明你是寒性體質;如果是以前有現在沒有,那說明你體內寒氣較重,平時需要
多做祛溼的工作了。
3招排出溼氣,輕鬆“洩瀉”
1.少吃鹽,多健脾“重口味”容易吸引溼氣,因為鹽太重會加重脾胃負擔。所以,平時飲
食要少吃多鹽食物,多吃一些流質和五穀類食物。
3.巧妙利用薑薑不僅是調味品,還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經常喝點兒熱騰騰的薑湯可以
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帶全身發汗後,症狀會有所緩解。“冬吃蘿蔔,夏吃薑”是有一
定科學道理的。另外,平常要注意保暖,切勿貪涼。
4.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中央電視臺的健康之路中有過
科普。
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
、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若常貼湧
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
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敷足底湧泉穴叫酵素足貼(王三
喜祛溼),此配方比其他的祛溼方法效果都要好。
通過穴位,外界的藥物、能量、資訊能夠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體各處。
~~~~~~~~~~~~~
貼敷時要對準穴位經絡,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資訊,從而激發起
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製,來調節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使之達到養生保健
、防療疾的作用。
--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05_440502.html
提起溼氣大家應該都不再陌生了,所謂“千寒易除,一溼難去”,由於現代人的作息時間
不規律,不冰箱等現代產品的出現打破傳統的應季特點,溼氣纏身成了很多人尤為苦惱的
事情。
在導致人體生病的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的就是溼邪。其
他的都好說,例如寒、熱,寒則溫之,熱則寒之;風則驅之,燥則潤之,暑則清之。而溼
邪不同,用燥溼的方法,十有八九會傷了津液,溼邪依然存在,且溼是最容易滲透的,總
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當溼氣遇到寒氣就成了寒溼,溼氣遇到熱氣則成了溼熱,
溼氣遇到風則成為風溼,而溼氣在皮下,就形成了肥胖。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
複雜,那麼難治。怎麼判斷自己體內是否有溼氣呢?
1.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溼。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
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這也是體內有溼的一種表現,因為溼氣有黏膩的特點。如果不
便於觀察馬桶,也可以觀察手紙。大便正常的話,一張手紙就擦乾淨了。但體內有溼的人
,一張手紙是不夠用的,得多用幾張才行。如果有便祕,並且解出來的大便不成形,那說
明體內的溼氣已經很重很重了,溼氣的黏膩性讓大便停留在腸內,久而久之,糞毒入血,
百病蜂起。中醫裡講,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主食,現在反以肉食為主了
,葷素搭配極不合理,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溼的,脾受到傷害,水溼不
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著脾虛,也意味著體內有溼氣,體
內有溼氣,是現代人健康的最大問題。
2.早起精神狀態
如果你每天早上7點該起床的時候還覺得很困,覺得頭上有種東西纏著,讓人打不起精神
,或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裹著,讓人懶得動彈,那麼,不用看舌頭,也不用看大便,也
能判斷自己體內溼氣很重。中醫裡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
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洗過沒幹的襯衫似的那麼彆扭。
3.看舌頭
中醫裡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體寒熱。如果體內寒熱均勻
,那麼,我們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而潤澤的,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
滑不燥;如果舌苔過於白,滑而溼潤,那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發
黃帶膩,那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頭赤紅無苔,那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了。
4.看手指月牙
正常的月牙佔整個指甲蓋的1/5左右,如果遠遠不及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寒,如果遠遠
超過1/5,那說明我們體內有熱。正常的月牙應該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個指甲的
根部都有可能出現月牙,但是,它們的含義卻不一樣。一般來說,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
應該出現月牙。拇指通於肺,中指通於心,這兩個指頭上的月牙正常,就說明我們的身體
寒熱比較適中,不會有什麼大的健康問題;小指上一般沒有月牙,如果出現月牙,說明腎
中有熱。當然,也有人說:“我10個手指頭都沒有月牙。”這還得區別看待,如果是從小
沒有,這說明你是寒性體質;如果是以前有現在沒有,那說明你體內寒氣較重,平時需要
多做祛溼的工作了。
3招排出溼氣,輕鬆“洩瀉”
1.少吃鹽,多健脾“重口味”容易吸引溼氣,因為鹽太重會加重脾胃負擔。所以,平時飲
食要少吃多鹽食物,多吃一些流質和五穀類食物。
3.巧妙利用薑薑不僅是調味品,還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經常喝點兒熱騰騰的薑湯可以
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帶全身發汗後,症狀會有所緩解。“冬吃蘿蔔,夏吃薑”是有一
定科學道理的。另外,平常要注意保暖,切勿貪涼。
4.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不經消化道,不走肝腎。中央電視臺的健康之路中有過
科普。
在《清太醫院配方》一書中,載有“延年湧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藥用杜仲、牛膝、熟地
、等12種藥熬枯去渣,入鉛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攪拌成膏,製成膏貼。若常貼湧
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溼、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
益壽,此後漸漸流傳於民間,經現代科技改良製成藥包貼敷足底湧泉穴叫酵素足貼(王三
喜祛溼),此配方比其他的祛溼方法效果都要好。
通過穴位,外界的藥物、能量、資訊能夠最迅速快捷地流通到身體各處。
~~~~~~~~~~~~~
貼敷時要對準穴位經絡,以經絡的傳導疏通,向體內輸入藥力、熱能與資訊,從而激發起
人體自身的各種反應機製,來調節體內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平衡,使之達到養生保健
、防療疾的作用。
--
Tags:
健康資訊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胸口撞傷

By Odelette
at 2017-04-04T20:37
at 2017-04-04T20:37
避免內分泌失調的方法

By Eden
at 2017-04-04T10:10
at 2017-04-04T10:10
想要接近目標血壓需長期用藥

By Blanche
at 2017-04-04T09:51
at 2017-04-04T09:51
如何有效的預防高甘油三酯性胰腺炎復發?

By Hamiltion
at 2017-04-03T18:47
at 2017-04-03T18:47
別再任性了 這些壞習慣會讓你腎虛

By Noah
at 2017-04-03T18:43
at 2017-04-03T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