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醫學背後的黑幕 - 精神疾病
By Valerie
at 2014-06-08T04:38
at 2014-06-08T04:38
Table of Contents
抗憂鬱劑跟自殺的關係
很有可能是因為抗憂鬱劑給予了憂鬱症患者擁有行動的能力
真正嚴重的憂鬱症大概只能躺在床上...
站在躁鬱症與醫學系畢業生之間
至少憂鬱症狀跟憂鬱症是一樣的
在理解了疾病各樣的症狀之後
我會選擇服藥
---------
以下離題,這是bipolar的習慣XD
低劑量的鋰鹽可以讓我擁有一般人的生活沒什麼不好
雖然這可能會讓我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擁有夢幻等級的理解力跟想像力...
但在bipolar的藥物方面
Hyper mania 在醫學證實上對大腦確實有不可逆的傷害是確定的
為了確保大腦有足夠的休息大量甚至十幾二十幾顆的安眠藥我照樣會吃
副作用?目前是沒啥感覺
頻繁的調藥是必須的
但精神科醫生跟我可以在診間外花一個下午討論各種變化
擁有醫學語言的我可以跟醫生討論各種可能並事先開立一整套的藥物讓我自行決定
但躁鬱症有沒有另外一種藥物的可能?
有!而且將會是暴利
許多創作者會為了靈感而買藥
幻之第六型是確實存在的
我身邊的近親確實證實了極少數的終身輕躁是存在的
第六型的躁鬱症不被認為是疾病 他們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天才
哈佛大學目前有在研究新藥
我認為躁鬱症是一種遺傳上的脆弱性 但這也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
我發病年齡約為二十三歲
該成立的世界觀大概也擁有了
我可以有計劃性的擴展社交圈並闡述完整的疾病存在的合理性
精神疾病不被接受大部分源自於知識的貧乏
但我的朋友圈幾乎所有人都被我衛教的還不錯~所以我可以帥氣的拿身心障礙手冊跟朋友到處半價玩耍~
But...醫生說我算是統計值極右端的那類...
大多數麻煩的部分其實源自於病識感的缺乏...
等到接觸到醫療 原本的生活圈大概都破壞殆盡了
另外一個麻煩是過早的發病 尤其是發病在高中生的 學業的中斷很麻煩
這不是目前的台灣的醫學所能解決的
所以我不打算成為精神科醫師
台灣缺乏專業的團體去處理bipolar會遇到的問題
畢竟患者大概只有百分之一(或美國的2.6%)或加上第二型bipolar可能有五趴上下?
只知道大概有十幾趴的人有相關基因(沒錯,它是多重基因遺傳)
寫來寫去又沒重點惹~想認識會寫文章的雙極寶寶QWQ
※ 引述《ttv (天晴)》之銘言:
: 作者:陶昌文(醫師)
: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
: 疾病。
: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
: 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
: 該被知曉。
: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
: 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
: 的答案。
: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
: 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
: 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
: 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
: 種經歷。
: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而另
: 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
: 深醫療記者)。
: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石油
: 、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
: 」大眾呢?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
: 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
: 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顯少有人提
: 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病」則是因為身
: 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
: 報告證明藥物有效。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
: 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然而,有無可能「有心
: 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
: 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
: 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
: 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
: 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不但如此,西
: 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
: 廠的收入息息相關。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因為若要降
: 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
: 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
: 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
: 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
: 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
: 收入。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
: 。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
: 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
: 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
: 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
: 推手。
: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
: 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
: 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
: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
: 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
: 字。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
: 有自殺想法。
: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
: 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
: 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
: 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
: 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
: 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
: 命非常接近。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
: 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
: 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
: 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
: 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
: 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
: 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我一位朋友父執輩的兒
: 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
: 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
: 體。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
: 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
: 引發坐立難安。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為什麼呢?請讓我
: 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畢竟再有益
: 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
: 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
: ?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
: 線索,探求真相。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07/411742/
: --------------------------------------------------------------------------
: Henry Lin · 高雄醫學大學
: 因為您未署名,不知您是否真為麻醉科醫師,您為了協助外科治療疾病而進一步去了解,
: 但為何不是選與外科相關疾病而選擇精神疾病呢?
: 您第二段文章想暗示的應該是抗憂鬱藥物有可能會增加自殺的風險吧?但您要如何排除生
: 活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可能性呢?
: 正統的西方醫學應該是指現代醫學吧?當然它沒有所有答案,因為各種研究還在持續進行
: 啊,即使是今日我們以為知道答案,十年後被推翻也不無可能,您若是醫師應該了解這個
: 道理吧?況且您既然是醫師,是否不該引用坊間《發明疾病的人》或《藥廠黑幕》等書籍
: 作為您的資料來源?這在實證醫學上證據等級頂多只能給您的文章評為「專家意見」了!
: (抑或讀書心得更貼切?)
: 您文章提及的「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我認為相
: 當有可能,但並非沒人把關研究品質,國外藥廠有自己的醫藥研發部門會進行自我審查,
: 國際間也有考科藍等實證醫學中心之學者會不定期檢視藥物效果(phase 4 study聽過嗎?
: ),很多人都和您一樣保持懷疑的態度。
: 您在哈佛小故事提到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近年來早已被確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
: 危險因子,怎麼說成半世紀以來無人關心呢?您要不要也順便閱讀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期刊
: 呢?我說血中膽固醇過高是心血管阻塞的原因之一您應該不會反對吧,如果今日有醫師想
: 用維他命降膽固醇,我想不被攻擊才奇怪;同理若只有同半胱胺酸值異常,膽固醇、脂蛋
: 白等指數都正常,如果有醫師只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也是值得爭議的。況且在台灣還有健保
: 的「監督」,我想這些情形不太可能發生。
: 您寫到「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
: 據。」這個結論好像有點跳太快,如果您要表示非精神科醫師不應處方抗憂鬱劑我尚能理
: 解,但鎮靜劑的用途之廣,您是麻醉科醫師應該更了解為什麼內、外科都有醫師需要開鎮
: 靜劑的原因。另外,您希望每一位憂鬱症患者都應該穿顱抽取大腦中的腦脊髓液幫助確診
: 嗎?這項檢查是否值得施行、有沒有利大於弊呢?我覺得更值得探討。
: 關於抗憂鬱劑與自殺的相關性,精神科醫師應該都心知肚明,且這項警告也已宣示多年,
: 網路上討論串也是沸沸揚揚,且中文的藥品仿單也有加註警語,但警語並不是寫"會引發
: 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以下資料是衛生署(衛生福利部)2007年的公告供您參考:(引號
: 是我自行加的)
: 「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
: 、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
: 使用(藥品名稱)或其他抗憂鬱劑於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
: 益。短期研究對於"大於24歲以上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並無顯示有增加自殺意念或行為
: 之風險,而對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較服用安慰劑"降低"自殺之風險
: 。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
: 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
: 並隨時與醫師聯絡。」
: 整理一下可以得知:
: 1. 年輕人有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
: 2. 大於24歲並無顯示有該風險。
: 3. 大於65歲會降低自殺風險。
: 4. 憂鬱症本身即有自殺傾向。
: 請不要再以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這種武斷的話誤導民眾了好嗎?也請不要消費該主播
: ,到底是抗憂鬱劑還是憂鬱症讓他有自殺想法,或是兩者皆非,根本沒人可以證實。
: 請不要把精神疾病想得如此不科學,過動症(ADHD)已在影像學受到證實了,從fMRI是確實
: 看得出ADHD患者與正常人的腦部代謝差異(請自行google圖片),我也期待有朝一日,ADHD
: 都能以fMRI作為確診的標準,感覺相當科學又有說服力,只怕健保撐不住檢查費就是了。
: 利他命與安非他命結構相似又如何,成份不一樣,效果、副作用就不一樣,您的藥理學是
: 不是該複習一下了?鼻塞特效藥「甲基麻黃素」的結構跟安非他命也很像,怎麼沒人出來
: 表示擔心呢?因為它們都沒有成癮性嘛!您覺得利他能的仿單嚇人,您要不要麻醉前也拿
: 麻醉藥品的仿單給病人過目呢?應該也頗為警悚吧!
: 您朋友父執輩的兒子選擇精神科的原因讓人著實感嘆,不如把他揪出來人肉如何?若是憑
: 空捏造,對精神科醫師的形象是很傷的。您有清楚如何診斷過動症嗎?只是坐立難安恐怕
: 還不符合喔!且蛋白質不足導致注意力缺乏的情況應該已經是長期營養不良了吧,不太可
: 能單純只有注意力出問題。
: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精神科的醫病關係是很難快速建立的,很有可能因為
: 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就動搖。我實在不了解為何是麻醉科醫師要來批評精神疾病,感覺每
: 個專家都是別人的專家一樣。您是否是醫師我深深存疑啊… 希望您見到本篇留言後儘快
: 署名吧。
--
很有可能是因為抗憂鬱劑給予了憂鬱症患者擁有行動的能力
真正嚴重的憂鬱症大概只能躺在床上...
站在躁鬱症與醫學系畢業生之間
至少憂鬱症狀跟憂鬱症是一樣的
在理解了疾病各樣的症狀之後
我會選擇服藥
---------
以下離題,這是bipolar的習慣XD
低劑量的鋰鹽可以讓我擁有一般人的生活沒什麼不好
雖然這可能會讓我沒辦法像以前一樣擁有夢幻等級的理解力跟想像力...
但在bipolar的藥物方面
Hyper mania 在醫學證實上對大腦確實有不可逆的傷害是確定的
為了確保大腦有足夠的休息大量甚至十幾二十幾顆的安眠藥我照樣會吃
副作用?目前是沒啥感覺
頻繁的調藥是必須的
但精神科醫生跟我可以在診間外花一個下午討論各種變化
擁有醫學語言的我可以跟醫生討論各種可能並事先開立一整套的藥物讓我自行決定
但躁鬱症有沒有另外一種藥物的可能?
有!而且將會是暴利
許多創作者會為了靈感而買藥
幻之第六型是確實存在的
我身邊的近親確實證實了極少數的終身輕躁是存在的
第六型的躁鬱症不被認為是疾病 他們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天才
哈佛大學目前有在研究新藥
我認為躁鬱症是一種遺傳上的脆弱性 但這也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
我發病年齡約為二十三歲
該成立的世界觀大概也擁有了
我可以有計劃性的擴展社交圈並闡述完整的疾病存在的合理性
精神疾病不被接受大部分源自於知識的貧乏
但我的朋友圈幾乎所有人都被我衛教的還不錯~所以我可以帥氣的拿身心障礙手冊跟朋友到處半價玩耍~
But...醫生說我算是統計值極右端的那類...
大多數麻煩的部分其實源自於病識感的缺乏...
等到接觸到醫療 原本的生活圈大概都破壞殆盡了
另外一個麻煩是過早的發病 尤其是發病在高中生的 學業的中斷很麻煩
這不是目前的台灣的醫學所能解決的
所以我不打算成為精神科醫師
台灣缺乏專業的團體去處理bipolar會遇到的問題
畢竟患者大概只有百分之一(或美國的2.6%)或加上第二型bipolar可能有五趴上下?
只知道大概有十幾趴的人有相關基因(沒錯,它是多重基因遺傳)
寫來寫去又沒重點惹~想認識會寫文章的雙極寶寶QWQ
※ 引述《ttv (天晴)》之銘言:
: 作者:陶昌文(醫師)
: 我是一位麻醉科醫師,我協助外科治療疾病,為了我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健康,我需要了解
: 疾病。
: 五月十五日,優秀的中天主播史哲維先生自殺身亡;五月十二日台南白河的吳先生、板橋
: 的彭女士自殺身亡。如果他們都沒有吃過抗憂鬱劑,我今天不會寫這篇文章,畢竟真相應
: 該被知曉。
: 在過去擔任醫職的二十年中,我大量閱讀西方自然醫學著作,以及東方中醫書籍,也讀了
: 物理學家所研究的能量醫學著作。很久以前我就體會到,正統的西方醫學並沒有所有醫學
: 的答案。
: 許多的「病」,西醫不能確定其原因,只能把它稱為「症」,或是「症候群」。可是一般
: 大眾並不了解「病」與「症」的差別,這些「症」,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很
: 容易「教育」(誤導)大眾把症狀當成疾病,需要看醫生、吃藥。例如睡不好、焦慮、憂
: 鬱,還有更年期現象、老人的骨質疏鬆等等,但是這些「症狀」其實只是人們生活中的種
: 種經歷。
: 這種「病」「症」難分的手法,最常為一般西醫所使用,他們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而另
: 一方的受益者是藥廠。兩者結合則成為「發明疾病的人」(這也是個書名,作者為德國資
: 深醫療記者)。
: 行銷這些「病」需要大把的銀子。錢從哪裡來?曾聽說最賺錢的三大產業是甚麼嗎?石油
: 、軍火、製藥!藥廠是最賺錢的產業之一。
: 除了直接打廣告宣傳藥物,或是透過媒體炒作疾病之外,接下來藥廠還能做甚麼來「教育
: 」大眾呢?首先醫生和藥廠們要成立「公益」團體,讓曾經患「症」吃藥的人告訴大家,
: 這個「症」是多麼嚴重的「病」。然後受苦的患者得到了同情與注意,這個「症」也達到
: 了宣傳的效果。這些運作所需經費來自「善心人士」,其中包括藥廠的捐款。顯少有人提
: 醒大家,「症」是表面的現象,就如發燒、頭痛、咳嗽只是感冒症狀;「病」則是因為身
: 體內部的器官、細胞有了問題而導致。
: 藥廠也會捐款給知名大學的醫生或是教授做研究。教授升等需要研究報告,藥廠也需研究
: 報告證明藥物有效。當然,這些經費不會直接由藥廠開立支票留下痕跡。經費來源可能是
: 政府單位或是私人的基金會等等。魚幫水,水幫魚,再自然不過。然而,有無可能「有心
: 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
: 這種魚水關係,有其歷史。一九六八年,哈佛醫學院的病理學助教麥庫利醫師,研究且證
: 實了「同半胱胺酸」是造成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但是他卻被逼離哈佛醫學院,到鄉下的
: 一家小醫院做病理科醫師,沒有辦法申請到任何研究經費。原因在於當時許多經費都已投
: 注在研究膽固醇上,想證實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原因。就在那些密集研究之後,治
: 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立即上市,至今這種藥每年仍然為藥廠帶來不少進帳。不但如此,西
: 醫界還降低膽固醇需要吃藥的標準值,也就是說更多的人需要吃藥。醫生的收入往往跟藥
: 廠的收入息息相關。而「同半胱胺酸」半世紀以來似乎無人關心,為什麼呢?因為若要降
: 低同半胱胺酸指數,只要服用維他命即可。藥廠無法靠維他命申請專利,醫生用維他命治
: 病會被其他的醫生攻擊。所以患者的利益就不列入考慮了。
: 在台灣,抗憂鬱劑及鎮靜劑曾經是精神科才能開出的藥品。在醫師公會向衛生署爭取後,
: 所有的醫師都可以開立這些藥品的處方了。文明流行病「憂鬱症」再次證明,醫生的收入
: 跟藥廠的收入息息相關。為什麼有醫生常告訴病人,你這種病不能根治,要長期吃藥?因
: 為病人好了,藥少開了,收入就不穩定了。目前健保的制度,讓醫生能藉由開藥量來增加
: 收入。老婆要買香奈兒,兒子要補習英文,給老病人多開幾種藥就得了。
: 還有,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據
: 。憂鬱症理論上是腦部血清素不足,但它不需要抽取腦部液體檢驗證明就可以開藥,只要
: 醫生說是憂鬱症就是憂鬱症。
: 一般的社會大眾也想不到要問醫生,為何叫憂鬱「症」不叫憂鬱「病」?然而,大家都被
: 教育成凡事乖乖聽醫生的話才對,所以沒問醫生,為何不抽血或做其他檢查,看看是否某
: 個器官出了問題,才表現出憂鬱症狀。人們只看到醫師袍,看不到其背後無形操縱的藥廠
: 推手。
: 甚至在醫學地位崇高的期刊上,許多的研究論文、報告,其實是由藥廠的研究人員所寫,
: 寫完後掛上某大學醫學教授或是某知名醫療中心的醫師為作者。這類事情不勝枚舉,已經
: 導致《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之一憤而辭職,寫下《藥廠黑幕》一書。
: 現在最容易販賣的疾病不外乎憂鬱及過動。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
: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規定藥廠須將此警告標語印在藥物包裝紙盒上。可是台灣沒有任何領
: 藥的患者會看到這些紙盒,醫院和藥局不會把原裝紙盒給他們,何況原廠藥品印的是英文
: 字。最近自殺的中天主播一定想不到,他因為睡不好而吃下去的抗憂鬱劑,才最可能讓他
: 有自殺想法。
: 近來,可憐的新北市兒童開始被篩檢有無過動症。我相信新北市長很想為民謀福利,只是
: 他不明瞭,「過動症」是精神科醫生以「舉手投票」的方式表決出來的。也就是說舉手的
: 人不夠多,某些症狀就不是精神病了。這種非科學檢測的病症投票制,曾在一九六八年表
: 決通過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後來在同性戀團體多次上街遊行後,一九八七年又以投票的方
: 式將其排除。我想提醒市長及所有民眾,除了精神科,其他醫科是不以舉手投票來決定疾
: 病的,因為一切都有科學根據。
: 治療過動的合法藥物「利他能」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它的化學結構竟然與毒品安非他
: 命非常接近。我曾聽過使用該類毒品的人描述,在藥性發作的一段時間裡,身心會處於一
: 種做事非常專注的狀態。這不很像「利他能」促使過動兒的專注嗎?民眾一定從沒看過藥
: 物包裝盒中的仿單,這張仿單是政府硬性規定藥廠要附在包裝裡的,它列出了一長串的藥
: 物「副作用」及「罕見副作用」。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藥物仿單,只要仔細對照每一種
: 副作用,就會發現醫院給的藥袋上,並沒有列出所有的副作用。可能是因為一張紙還列不
: 完,而且列出來就沒人敢吃了。
: 但是精神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開更多的藥物來處理那些副作用,於是病患的身體機能
: 被小藥丸們開開關關,無法自主,而以此行事的醫生則荷包滿滿。我一位朋友父執輩的兒
: 子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作精神科,父親問他為何選精神科,他說:「因為病人都需要終生
: 吃藥,我一輩子不缺病人。」
: 在此奉勸凡是小孩好動而造成大人困擾的家長們,一定要找非精神科醫師為他仔細檢查身
: 體。有時候孩子只是營養不均衡,吃太多糖分、色素、不良加工食品,或是蛋白質不足,
: 而表現出注意力缺乏。要知道過敏不見得只是皮膚發癢或流鼻水,有時候,過敏反應也會
: 引發坐立難安。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沒有人完整的教育大眾。為什麼呢?請讓我
: 再說一次,教育大眾要成本,錢從哪裡來?藥廠會花錢教育大眾不要吃藥嗎?畢竟再有益
: 於患者的研究報告,一旦跟藥無關,是創造不出醫藥收入的。
: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是醫師與患者間,原本該心懷相同目標,可惜醫療產
: 業背後卻隱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或許大部分人難以窺其全貌,但是您看過偵探片吧
: ?通常偵探們會說一句話:「追蹤錢就是了!」跟您息息相關的醫療問題,或許也可由此
: 線索,探求真相。
: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607/411742/
: --------------------------------------------------------------------------
: Henry Lin · 高雄醫學大學
: 因為您未署名,不知您是否真為麻醉科醫師,您為了協助外科治療疾病而進一步去了解,
: 但為何不是選與外科相關疾病而選擇精神疾病呢?
: 您第二段文章想暗示的應該是抗憂鬱藥物有可能會增加自殺的風險吧?但您要如何排除生
: 活壓力過大而選擇自殺的可能性呢?
: 正統的西方醫學應該是指現代醫學吧?當然它沒有所有答案,因為各種研究還在持續進行
: 啊,即使是今日我們以為知道答案,十年後被推翻也不無可能,您若是醫師應該了解這個
: 道理吧?況且您既然是醫師,是否不該引用坊間《發明疾病的人》或《藥廠黑幕》等書籍
: 作為您的資料來源?這在實證醫學上證據等級頂多只能給您的文章評為「專家意見」了!
: (抑或讀書心得更貼切?)
: 您文章提及的「有無可能"有心人士"會要求研究的結果要朝特定方向發展呢?」我認為相
: 當有可能,但並非沒人把關研究品質,國外藥廠有自己的醫藥研發部門會進行自我審查,
: 國際間也有考科藍等實證醫學中心之學者會不定期檢視藥物效果(phase 4 study聽過嗎?
: ),很多人都和您一樣保持懷疑的態度。
: 您在哈佛小故事提到的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近年來早已被確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獨立
: 危險因子,怎麼說成半世紀以來無人關心呢?您要不要也順便閱讀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期刊
: 呢?我說血中膽固醇過高是心血管阻塞的原因之一您應該不會反對吧,如果今日有醫師想
: 用維他命降膽固醇,我想不被攻擊才奇怪;同理若只有同半胱胺酸值異常,膽固醇、脂蛋
: 白等指數都正常,如果有醫師只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也是值得爭議的。況且在台灣還有健保
: 的「監督」,我想這些情形不太可能發生。
: 您寫到「為什麼任何醫生都可以開抗憂鬱劑及鎮靜劑?因為精神科沒有客觀具體的科學根
: 據。」這個結論好像有點跳太快,如果您要表示非精神科醫師不應處方抗憂鬱劑我尚能理
: 解,但鎮靜劑的用途之廣,您是麻醉科醫師應該更了解為什麼內、外科都有醫師需要開鎮
: 靜劑的原因。另外,您希望每一位憂鬱症患者都應該穿顱抽取大腦中的腦脊髓液幫助確診
: 嗎?這項檢查是否值得施行、有沒有利大於弊呢?我覺得更值得探討。
: 關於抗憂鬱劑與自殺的相關性,精神科醫師應該都心知肚明,且這項警告也已宣示多年,
: 網路上討論串也是沸沸揚揚,且中文的藥品仿單也有加註警語,但警語並不是寫"會引發
: 自殺念頭以及暴力行為",以下資料是衛生署(衛生福利部)2007年的公告供您參考:(引號
: 是我自行加的)
: 「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和其他精神障礙之短期研究,發現"小孩
: 、青少年和年輕人"服用抗憂鬱劑相較於安慰劑"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任何人考慮
: 使用(藥品名稱)或其他抗憂鬱劑於小孩、青少年和年輕人時應評估臨床用藥之風險與效
: 益。短期研究對於"大於24歲以上之成年人"服用抗憂鬱劑並無顯示有增加自殺意念或行為
: 之風險,而對於"65歲以上"之老年人服用抗憂鬱劑,反而較服用安慰劑"降低"自殺之風險
: 。憂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本身即有自殺傾向之風險。無論任何年齡層之患者開始服
: 用抗憂鬱劑時,健康照護者應嚴密監視其臨床病徵惡化、自殺意念或不尋常的行為改變,
: 並隨時與醫師聯絡。」
: 整理一下可以得知:
: 1. 年輕人有可能增加自殺意念及行為。
: 2. 大於24歲並無顯示有該風險。
: 3. 大於65歲會降低自殺風險。
: 4. 憂鬱症本身即有自殺傾向。
: 請不要再以抗憂鬱劑會引發自殺念頭這種武斷的話誤導民眾了好嗎?也請不要消費該主播
: ,到底是抗憂鬱劑還是憂鬱症讓他有自殺想法,或是兩者皆非,根本沒人可以證實。
: 請不要把精神疾病想得如此不科學,過動症(ADHD)已在影像學受到證實了,從fMRI是確實
: 看得出ADHD患者與正常人的腦部代謝差異(請自行google圖片),我也期待有朝一日,ADHD
: 都能以fMRI作為確診的標準,感覺相當科學又有說服力,只怕健保撐不住檢查費就是了。
: 利他命與安非他命結構相似又如何,成份不一樣,效果、副作用就不一樣,您的藥理學是
: 不是該複習一下了?鼻塞特效藥「甲基麻黃素」的結構跟安非他命也很像,怎麼沒人出來
: 表示擔心呢?因為它們都沒有成癮性嘛!您覺得利他能的仿單嚇人,您要不要麻醉前也拿
: 麻醉藥品的仿單給病人過目呢?應該也頗為警悚吧!
: 您朋友父執輩的兒子選擇精神科的原因讓人著實感嘆,不如把他揪出來人肉如何?若是憑
: 空捏造,對精神科醫師的形象是很傷的。您有清楚如何診斷過動症嗎?只是坐立難安恐怕
: 還不符合喔!且蛋白質不足導致注意力缺乏的情況應該已經是長期營養不良了吧,不太可
: 能單純只有注意力出問題。
: 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很可貴,尤其精神科的醫病關係是很難快速建立的,很有可能因為
: 一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就動搖。我實在不了解為何是麻醉科醫師要來批評精神疾病,感覺每
: 個專家都是別人的專家一樣。您是否是醫師我深深存疑啊… 希望您見到本篇留言後儘快
: 署名吧。
--
All Comments
By Agnes
at 2014-06-09T07:50
at 2014-06-09T07:50
By Michael
at 2014-06-12T17:04
at 2014-06-12T17:04
By Poppy
at 2014-06-13T04:09
at 2014-06-13T04:09
By Poppy
at 2014-06-13T21:36
at 2014-06-13T21:36
Related Posts
越來越憂鬱
By Brianna
at 2014-06-08T02:16
at 2014-06-08T02:16
By Steve
at 2014-06-07T15:53
at 2014-06-07T15:53
嘔吐恐懼症
By Hedda
at 2014-06-07T03:19
at 2014-06-07T03:19
今天好像又發作了
By Madame
at 2014-06-06T23:51
at 2014-06-06T23:51
貓咪中途
By Gilbert
at 2014-06-06T23:33
at 2014-06-06T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