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虛怎麼補?老中醫的養腎妙招 - 養生
By Sandy
at 2017-04-13T20:44
at 2017-04-13T20:44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網址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13_488882.html
憋尿是大忌
多吃黑色食物,木耳、香菇等
傍晚的5點到7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再喝一杯水。
腎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了,男女都有。很多人說到腎虛就會很難為情,也沒有及時去調理。那麼,腎虛了該怎麼補呢?腎虛,既然虛那就需要補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腎虛怎麼補?老中醫的養腎妙招
不要等到腎虛了才發現自己生活方式不對,其實對腎的養生應該從日常生活入手。下面,我們一起學學老中醫的養腎妙招,看看日常如何養腎。
1、飲水養腎
水是生命之源,大家都知道。水液不足,則可能引起濁毒的留滯,加重腎的負擔。因此,定時飲水是很重要的養腎方法。
2、睡眠養腎
充足的睡眠對於氣血的生化、腎精的保養起著重要作用。臨床發現,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過分熬夜、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經歷。因此,不要過度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腎精的養護。
3、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刺激神經,產生排尿反射。這時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的小便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腎臟。因此,有尿時就要及時排出,也是養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4、飲食保腎
能夠補腎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養腎外,核桃、韭菜、蝦、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補腎養腎的作用。日常養腎,可以多吃這些養腎補腎的食物。
5、吞津養腎
口腔中的唾液分為兩部分:清稀的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為唾,由腎所主。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口裡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來,不到一天時間,就會感到腰部痠軟,身體疲勞。這反過來證明,吞嚥津液可以滋養腎精,起到保腎的作用。
腎虛怎麼補?學會老中醫的養腎妙招,相信你的腎不會那麼容易出問題。養腎應當融入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睡眠需要協調,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因勞累導致疾病的發生。
--
http://myhealth911.com/20170413_488882.html
憋尿是大忌
多吃黑色食物,木耳、香菇等
傍晚的5點到7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再喝一杯水。
腎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了,男女都有。很多人說到腎虛就會很難為情,也沒有及時去調理。那麼,腎虛了該怎麼補呢?腎虛,既然虛那就需要補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腎虛怎麼補?老中醫的養腎妙招
不要等到腎虛了才發現自己生活方式不對,其實對腎的養生應該從日常生活入手。下面,我們一起學學老中醫的養腎妙招,看看日常如何養腎。
1、飲水養腎
水是生命之源,大家都知道。水液不足,則可能引起濁毒的留滯,加重腎的負擔。因此,定時飲水是很重要的養腎方法。
2、睡眠養腎
充足的睡眠對於氣血的生化、腎精的保養起著重要作用。臨床發現,許多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有過分熬夜、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的經歷。因此,不要過度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腎精的養護。
3、有尿不要忍
膀胱中貯存的尿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刺激神經,產生排尿反射。這時一定要及時如廁,將小便排乾淨。否則,積存的小便會成為水濁之氣,侵害腎臟。因此,有尿時就要及時排出,也是養腎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4、飲食保腎
能夠補腎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養腎外,核桃、韭菜、蝦、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補腎養腎的作用。日常養腎,可以多吃這些養腎補腎的食物。
5、吞津養腎
口腔中的唾液分為兩部分:清稀的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為唾,由腎所主。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口裡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來,不到一天時間,就會感到腰部痠軟,身體疲勞。這反過來證明,吞嚥津液可以滋養腎精,起到保腎的作用。
腎虛怎麼補?學會老中醫的養腎妙招,相信你的腎不會那麼容易出問題。養腎應當融入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睡眠需要協調,還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因勞累導致疾病的發生。
--
Tags:
養生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健康養生 生活裡的養生常識
By Emily
at 2017-04-13T19:48
at 2017-04-13T19:48
不用花錢 光腳養生五大法讓你越活越年輕
By Aaliyah
at 2017-04-13T19:39
at 2017-04-13T19:39
中醫美容養顏怎麼做 三祕方助你容顏永駐
By Aaliyah
at 2017-04-13T01:51
at 2017-04-13T01:51
山藥是老人滋補佳品 山藥怎麼做最好吃呢
By Andy
at 2017-04-12T02:19
at 2017-04-12T02:19
黨蔘泡茶,好處多多
By Damian
at 2017-04-12T02:05
at 2017-04-12T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