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該簡單卻複雜 - 精神疾病
By Bennie
at 2009-02-11T23:41
at 2009-02-11T23:41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duwenzhang.com/wenzhang/shenghuosuibi/20090124/34642.html
生活本該簡單卻複雜
你願意放棄一些原定的目標嗎?
人生中很多東西是可以放棄也值得放棄的,
因為最後你會發現你所追求的不過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東西。
你覺得別人的生活對自己有參照性?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鄰居、同事、朋友擁有什麼東西,所以自己就應該擁有什麼東西。
工作對你就是生命?
工作對人來說不是道德要求,而是生存需要。
工作不過是人們對空虛的恐懼,
它能讓你有認同、尊重、身份確認和社會地位而已。
漢娜·阿倫特曾說:
「未來大家唯一懂得、會做的事,就是工作。有什麼比這更可怕的嗎?」
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定會成功?
成功是什麼?怎樣成功?
你要花多少時間和代價來得到這個成功?
等你想清楚了以下這些問題再說。
永遠都在害怕危機?
經濟狀況下滑並不代表天要塌了,
它反而是一種契機,可以讓你審視自己的生活,
是改變生活方式的大好機會。
就像馬克斯·弗裡施所說的:
「危機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狀態,只有處在災難威脅中才能體會。」
你做每件事情都有目的?
唱歌是為了緩解壓力,下午茶和正餐是為了交際,
去健身房是為了身材,打球是為了健康……
有沒有一項活動是完全為了享受活動本身?
永遠覺得很忙?
覺得每天的時間不夠用、不夠睡,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做,
如果不去,這個世界就停轉了。真的嗎?
是不是覺得只要花了錢就是理所應當的?
消費社會已經把購買變成一條道德免責條款,
只要花了錢,你就可以心安理得。
因為你買下了這個東西,
所以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毀壞、拋棄它,
而不需要感到內疚。
沒有人把浪費和資源消耗當回事。
有沒有一個純粹私人的愛好?
收集某個卡通形象,
看網絡魔幻小說,
養一隻很無聊的寵物,
修圖……
這些事情對你的工作、家庭、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
但它可以幫你放鬆,
不至於讓你覺得人生的每一分鐘都必須有用處。
多久沒有玩遊戲了?
我們必須明白,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基於遊戲般的好奇心,
純粹是出於興趣,才發明出來的。
只有購物時你才感到愉悅?
維爾納·桑巴特說,資本主義源自浪費的天性。
實際上,消費主義讓人類相信購物是最好的心理治療。
只有不停地買,人類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辛苦工作是有意義的,
才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存在。
你相信廣告?
某一棟寫字樓裡的某個4A公司某位仁兄在一個通宵之後突然想出一句廣告語,
然後你就對這件商品立刻有了濃厚興趣,覺得它簡直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家裡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在10年之後不過時的?
電腦、MP3、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在3個月後就過時了。
服裝、飾品這些也許可以維持一年。
環顧你家琳琅滿目的東西,
它們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快被淘汰掉。
你家從沒有自己製作的東西?
如果每個人都自己製作用具,那商業社會就破產了,
它們當然不會讓你這麼做。
但你自己真的從來沒為自己做過任何一樣東西?
你是以大為標準的?
房子要大的,車子要大的,
液晶電視要最大屏幕的,冰箱要雙開門大容量的,
工作要進大的公司,讀書也要上最好的大學。
健身房比公園更健康?
據說在德國,購買了健身卡卻沒有去的浪費金額一年有3億歐
元,相當於蒙古一年的GDP。商業機構並不關心這種浪費,他們只在乎把商業和機械化的
生活不斷推廣給消費者,而不是讓人們知道自然的環境更好。
旅遊時去得越遠就越有派?
旅行的致命吸引力在於,它宣稱那種異域情調和短暫放縱會讓你覺得與眾不同;
實際上,旅行社向每個客人都承諾他們是與眾不同的。
最後的結果只是讓旅客累得半死之後回來
喋喋不休地向自己的朋友炫耀自己在舊金山或法蘭克福的種種見聞,
而這一切不過就是你住了幾晚賓館。
汽車代表著文明?
汽車、高速路、堵車、大規模地消耗能源,
這一切都源自我們對汽車商推銷策略的迷醉。
在當下的語境裡,汽車代表著先進、文明、身份認同、社會地位和基本人權,
沒理由去要求別人不擁有汽車,
但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擁有一輛車真的只是為了交通嗎?
資訊對你有多重要?
我們能不能自己決定要欣賞哪些藝術品?
聽哪些音樂?
看哪些書和演出?
哪些文化事件和新聞是我們真正需要瞭解的?
有多少只是為了跟人有談資才拚命去瞭解的?
資訊在現代社會一方面是為了你的「社交用途」而存在,
一方面是為了安慰你「你沒有被時代所拋棄」。
每天有多少時間對著屏幕?
上班時對著電腦,下班後對著電視。
再也沒有一種工具能夠像電視這樣有效率地讓人變笨,
並且製造出一種集體幻覺:
我們步調一致、我們口味相同、我們是現代生活的一份子。
電腦和互聯網則製造出另外一種幻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它們看似相反,實則一樣,都是人類閉鎖自己的工具。
確保自己可以隨時被聯繫到嗎?
手機要24小時開機,網絡通訊工具要第一時間在線,
每半個小時刷新一次郵箱,每天要寫一次博客。
這一切努力都是希望自己能夠隨時被別人聯繫到、注意到、瞭解到,
給自己製造出每時每刻都被人需要的幻覺。
獨處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城市人總是害怕獨處,每天都在找借口製造群居氣氛,
連吃飯時都要摸出手機來約人。
並不是只有塞繆爾·貝克特才可以說:「獨處的感覺真是美妙」,
每個人都可以把獨處當作是一次瞭解自己的機會。
你的朋友只有同事、同學?
城市人的困境就是陌生人難以成為朋友,
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就是要麼同事、同學,要麼純粹工作關係。
家庭或者友誼的維繫就是每週一起吃一頓飯?
很多人對家庭關係和友誼的理解非常簡單粗暴
——陪家人一周吃一次飯已經足夠了;
打電話給朋友的唯一一句話就是:出來吃頓飯吧;
解決孩子的問題最方便的就是買東西給他。
你多久沒有問過自己問題了?
是不是一直都在just do it,卻從來沒有時間思考過?
--
生活本該簡單卻複雜
你願意放棄一些原定的目標嗎?
人生中很多東西是可以放棄也值得放棄的,
因為最後你會發現你所追求的不過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東西。
你覺得別人的生活對自己有參照性?
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鄰居、同事、朋友擁有什麼東西,所以自己就應該擁有什麼東西。
工作對你就是生命?
工作對人來說不是道德要求,而是生存需要。
工作不過是人們對空虛的恐懼,
它能讓你有認同、尊重、身份確認和社會地位而已。
漢娜·阿倫特曾說:
「未來大家唯一懂得、會做的事,就是工作。有什麼比這更可怕的嗎?」
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定會成功?
成功是什麼?怎樣成功?
你要花多少時間和代價來得到這個成功?
等你想清楚了以下這些問題再說。
永遠都在害怕危機?
經濟狀況下滑並不代表天要塌了,
它反而是一種契機,可以讓你審視自己的生活,
是改變生活方式的大好機會。
就像馬克斯·弗裡施所說的:
「危機是一種特殊的生產狀態,只有處在災難威脅中才能體會。」
你做每件事情都有目的?
唱歌是為了緩解壓力,下午茶和正餐是為了交際,
去健身房是為了身材,打球是為了健康……
有沒有一項活動是完全為了享受活動本身?
永遠覺得很忙?
覺得每天的時間不夠用、不夠睡,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去做,
如果不去,這個世界就停轉了。真的嗎?
是不是覺得只要花了錢就是理所應當的?
消費社會已經把購買變成一條道德免責條款,
只要花了錢,你就可以心安理得。
因為你買下了這個東西,
所以你可以在任何時候毀壞、拋棄它,
而不需要感到內疚。
沒有人把浪費和資源消耗當回事。
有沒有一個純粹私人的愛好?
收集某個卡通形象,
看網絡魔幻小說,
養一隻很無聊的寵物,
修圖……
這些事情對你的工作、家庭、生活一點意義都沒有,
但它可以幫你放鬆,
不至於讓你覺得人生的每一分鐘都必須有用處。
多久沒有玩遊戲了?
我們必須明白,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都是基於遊戲般的好奇心,
純粹是出於興趣,才發明出來的。
只有購物時你才感到愉悅?
維爾納·桑巴特說,資本主義源自浪費的天性。
實際上,消費主義讓人類相信購物是最好的心理治療。
只有不停地買,人類才會感覺到自己的辛苦工作是有意義的,
才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存在。
你相信廣告?
某一棟寫字樓裡的某個4A公司某位仁兄在一個通宵之後突然想出一句廣告語,
然後你就對這件商品立刻有了濃厚興趣,覺得它簡直就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家裡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在10年之後不過時的?
電腦、MP3、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在3個月後就過時了。
服裝、飾品這些也許可以維持一年。
環顧你家琳琅滿目的東西,
它們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快被淘汰掉。
你家從沒有自己製作的東西?
如果每個人都自己製作用具,那商業社會就破產了,
它們當然不會讓你這麼做。
但你自己真的從來沒為自己做過任何一樣東西?
你是以大為標準的?
房子要大的,車子要大的,
液晶電視要最大屏幕的,冰箱要雙開門大容量的,
工作要進大的公司,讀書也要上最好的大學。
健身房比公園更健康?
據說在德國,購買了健身卡卻沒有去的浪費金額一年有3億歐
元,相當於蒙古一年的GDP。商業機構並不關心這種浪費,他們只在乎把商業和機械化的
生活不斷推廣給消費者,而不是讓人們知道自然的環境更好。
旅遊時去得越遠就越有派?
旅行的致命吸引力在於,它宣稱那種異域情調和短暫放縱會讓你覺得與眾不同;
實際上,旅行社向每個客人都承諾他們是與眾不同的。
最後的結果只是讓旅客累得半死之後回來
喋喋不休地向自己的朋友炫耀自己在舊金山或法蘭克福的種種見聞,
而這一切不過就是你住了幾晚賓館。
汽車代表著文明?
汽車、高速路、堵車、大規模地消耗能源,
這一切都源自我們對汽車商推銷策略的迷醉。
在當下的語境裡,汽車代表著先進、文明、身份認同、社會地位和基本人權,
沒理由去要求別人不擁有汽車,
但你可以問問自己,你擁有一輛車真的只是為了交通嗎?
資訊對你有多重要?
我們能不能自己決定要欣賞哪些藝術品?
聽哪些音樂?
看哪些書和演出?
哪些文化事件和新聞是我們真正需要瞭解的?
有多少只是為了跟人有談資才拚命去瞭解的?
資訊在現代社會一方面是為了你的「社交用途」而存在,
一方面是為了安慰你「你沒有被時代所拋棄」。
每天有多少時間對著屏幕?
上班時對著電腦,下班後對著電視。
再也沒有一種工具能夠像電視這樣有效率地讓人變笨,
並且製造出一種集體幻覺:
我們步調一致、我們口味相同、我們是現代生活的一份子。
電腦和互聯網則製造出另外一種幻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它們看似相反,實則一樣,都是人類閉鎖自己的工具。
確保自己可以隨時被聯繫到嗎?
手機要24小時開機,網絡通訊工具要第一時間在線,
每半個小時刷新一次郵箱,每天要寫一次博客。
這一切努力都是希望自己能夠隨時被別人聯繫到、注意到、瞭解到,
給自己製造出每時每刻都被人需要的幻覺。
獨處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城市人總是害怕獨處,每天都在找借口製造群居氣氛,
連吃飯時都要摸出手機來約人。
並不是只有塞繆爾·貝克特才可以說:「獨處的感覺真是美妙」,
每個人都可以把獨處當作是一次瞭解自己的機會。
你的朋友只有同事、同學?
城市人的困境就是陌生人難以成為朋友,
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就是要麼同事、同學,要麼純粹工作關係。
家庭或者友誼的維繫就是每週一起吃一頓飯?
很多人對家庭關係和友誼的理解非常簡單粗暴
——陪家人一周吃一次飯已經足夠了;
打電話給朋友的唯一一句話就是:出來吃頓飯吧;
解決孩子的問題最方便的就是買東西給他。
你多久沒有問過自己問題了?
是不是一直都在just do it,卻從來沒有時間思考過?
--
Tags:
精神疾病
All Comments
By Gary
at 2009-02-16T07:19
at 2009-02-16T07:19
By Kyle
at 2009-02-20T03:22
at 2009-02-20T03:22
Related Posts
與心理諮商師的關係?
By Callum
at 2009-02-11T21:40
at 2009-02-11T21:40
"當事人於諮商結束後和心理師發展友誼關係之經驗研究"邀請受訪者
By Hardy
at 2009-02-11T14:08
at 2009-02-11T14:08
不知道這算是什麼症狀...
By Hardy
at 2009-02-10T21:16
at 2009-02-10T21:16
請給我建議
By Belly
at 2009-02-10T20:50
at 2009-02-10T20:50
自我肯定與自我接納
By Queena
at 2009-02-09T19:54
at 2009-02-09T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