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ED(五-1) 厭食症的神性 - 憂鬱症

By Xanthe
at 2020-08-24T16:56
at 2020-08-24T16:56
Table of Contents
“這是一個會讓你相信神的故事”
<<少年pi的奇幻旅程>>在開頭就做了大膽的宣稱。
我以為會是多堅韌的哲學辯證,所以抱著滿懷期待的收看。
意外的是,電影並沒有採用説之以理的方式使人信服,
而是藉Pi的經歷對觀眾動之以情,
充分展示了説故事的力量(power of storytelling)。
“你認為哪個版本(有動物vs沒動物)比較好?”
電影在結尾時鼓勵觀眾尋求自己的答案。
接受傳統西方科學訓練長大的我,
理智上認為“人吃人”的故事更能合理的解釋pi是如何在海上存活;
但是人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動物,
這個版本中的生還者經過漫長又血腥的船難也沒有精神失常簡直是奇蹟。
主角是如何在這長期剝奪人性的創傷中完整的將理智保存下來?
為什麼他在極度嚴峻殘忍的環境中沒有被逼瘋?
================================================
國小一年級時,
每天午休自發(沒錯,沒人逼我)的跪在修道院學校的石頭地板上向聖母雕像祈禱的景色,
至今歷歷在目。
當其他同齡的小朋友都在嬉鬧時,
我堅持著在石雕前進行完這樣的“儀式”後才會去找同學玩。
在成長為能夠磨練神學、人文、邏輯etc.思辨能力的大孩子前,
小學生會先從輕鬆的“聽故事”開始。
在那個可塑性和學習能力極高的年紀,
我輕易的接受了老師們所傳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在我還沒有能力將心裡“低人一等”的自卑感用語言描述前,
神父告訴我們,無關性別、膚色、社會地位etc.神皆一視同仁;
當家人説外面的世界是險惡的,只有他們不會害我時,
修女們教導了我們什麼是「愛」,
讓我對產生對生命的喜愛與憧憬、對人性美好的一面產生信心,
支撐我日後憂鬱時能持續相信康復的可能性;
當家人説不可以把家事告訴外人時,
老師告訴我們可以透過祈禱的方式向天父傾訴。
可能是因為小孩的力量太弱小,不足以改變對現實家庭不滿的現狀,
當時的我“想要”相信一個比現實生活更溫暖美好的故事---
一個在現實世界的家庭以外,還有俯視一切的形體存在的故事。
我理所當然的將「父母」的形象(parent figure)投射到這個想像中的形體上,
並將對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這個美好的故事裡。
“我終於明白你為什麼會想自殺了”心理師聽完後這麼説。
是啊,在茫茫宇宙中,我只在這個看不見的形體中才找到了「家」。
我嚮往著天國的溫暖、和父母形象團聚。
在沒有種族、年齡、性別、社會位階之分,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
我可以忽略自己在現實中的格格不入,
安慰自己在那個世界是被接納的。
(續... 下一篇再跟厭食症做連結)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Hedwig
at 2020-08-29T05:19
at 2020-08-29T05:19
Related Posts
Leave your sickness to yourself.(雷)

By Ursula
at 2020-08-24T03:42
at 2020-08-24T03:42
會覺得算了,別說了

By Agnes
at 2020-08-24T00:17
at 2020-08-24T00:17
我這樣想是正常的嗎?

By Jacob
at 2020-08-23T23:10
at 2020-08-23T23:10
嗯

By Andy
at 2020-08-23T21:12
at 2020-08-23T21:12
悲傷

By Dorothy
at 2020-08-23T16:43
at 2020-08-23T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