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藥瘋狂 - 精神疾病
By Lydia
at 2006-03-13T23:45
at 2006-03-13T23:45
Table of Contents
以下轉貼:
[閱讀]
藥物違背自然,自然違反人性
--讀 布利金 & 何翰《為藥瘋狂》
2002.06.27.
════════════════════
本文為 minHsiao 所撰寫,享有法定著作權。
保留作者 id,簽名檔,轉貼處等相關資訊條
件下,開放各網站自由轉貼,無須認證。 :))
════════════════════
《為藥瘋狂》
("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作者:彼得.布利金 (Peter R. Breggin)
大衛.柯翰 (David Cohen)
譯者:熊漢昌
新新聞文化 新.科學26
2002.06. 初版一刷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1.神經系藥物--通俗作品
定價 290 元
254 頁
近來中國時報「家庭」版,為職業女性作一系列專題,全方位探討她
們在現代社會遭遇的問題困擾,試圖提出解套方案。比如,六月二十
五日第三十七版,整版幅就有各領域專家提供簡單解鈴。
其中,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蕭正誠,對職場壓力困擾,建議職業女性
可以適度藉藥物來改變性格。他說,「現在有很多安全的藥物,在服
用之後,進到大腦細胞的細胞末,改變它的結構,讓你變成跟那些
EQ 比較好的人一樣」。同時,緊接著補了句,「我並不是勸各位一
定要吃藥,……很多人不喜歡吃藥,我會建議他們做心理治療。……
當這些方法都試過了,還是覺得不好,再回頭來吃藥也來得及。也可
以先吃藥,再嘗試其他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中國時報第 37 版
「家庭」,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以上文句,我們不難判別:蕭醫師基本上認為服藥來控制壓力改變性
格,是簡單速效又安全的法子。相信這也是許多臨床醫師,甚至精神
科專科醫師,所共同認定推薦的。許久前,和大家介紹過曾風行一時
的《神奇百憂解》 (張老師文化 ),以百憂解 (Prozac) 這個新興精
神科用藥出發,也是樂觀表示:「百憂解的發明,或許告訴我們:藉
藥物來調整情緒的新時代來臨了」。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這本彼得.布利金,與大衛.柯翰所合著的《為藥瘋狂》,原著 1999 年
出版,三年後的如今才被選譯到台灣來。由中譯本封面底的「作者介
紹」可以了解,布利金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的精神醫學教授,也是「知
名的生物精神病學反對者」。柯翰則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具如此背景,讓本書說法極具
可信度。
本書開宗明義,一起始就用「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向讀
者明白表示:昔日得來「精神困擾只要吃藥就會好」的印象,不論來
自廣告、藥局介紹甚至醫師提供,都是片面真理,甚至幾乎是謊言。
「所有這些藥物都可能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大多
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
的身體依賴性,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頁 4)。
現代文明社會,各種生活壓力紛至沓來。醫藥專業快速進步,我們(
尤其是台灣人)長期不自覺認為「有病就要看醫師 / 吃藥」,甚至
覺得不吃藥病就不可能好。在這種就診先行意識壓力下,臨床醫師不
得不開立處方,以博得病患信任。以我個人的臨床醫療從業經驗,過
去有些醫師兩相權衡,或許會開立相對較無害的維他命丸作為安慰劑
。如今所謂「醫療意識高漲」,似懂非懂又硬要裝懂的病患或病患家
屬,以各種方式取得片面相關醫療知識,動輒質疑醫師的處置和處方
,導致醫師為求自保,寧可在允許範圍內,開立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和
藥物。如此,雖然滿足了病患 / 病患家屬,保護了醫師自身安全;
就大處著眼,實是兩敗俱傷。
精神治療藥物,是許多會被濫用的處方之一。小自失眠,大至焦慮甚
至精神分裂者的強迫病患鎮靜,醫師開立無數藥物來達到目的。台灣
醫療環境,心理治療與諮詢的風氣還未開,有情緒困擾的民眾只能向
精神科或家庭醫學科醫師求診。醫師解決這類問題的明顯有效方法(
或許也是病患所希望的),就是開立精神鎮靜藥物。臨床上發現,病
患對藥物的需求量總是與日俱增,甚至不得不多種藥物合用,來同時
針對不同問題,或是解決其中某藥的副作用。每加一藥,很可能副作
用就多數種。於是往往左支右絀,折磨病患,也困擾醫師。長此以往
,病患往往自然接受了「我是憂鬱/狂躁/失眠/……疾病的患者,
必須一輩子服藥才能控制」的既定概念,醫師也如此告知病患。卻沒
有人想過:會不會自一開始,「服藥」這種作法就是錯的?甚至就是
造成日後不得不與藥共舞的主要關鍵?
作者布利金是少數質疑藥物治療的醫師。在本書頁 24 至 32,他舉
出十數個實際案例,具體讓讀者看到精神治療藥物的危害。這其中,
有病患自行察覺,或由家屬發現:吃藥短期似乎有所改善,卻帶來更
多困擾,不得不吃更多不同的藥。可是求助其他醫師,「增加/改變
精神治療藥物的種類或數量」,往往是唯一答案。除了少數人幸運遇
見合適的心理/精神醫師,利用逐步減量與心理諮商雙管其下,自藥
物地獄脫身;許多人或許自此,只能在藥物機動調整下,得到不滿意
但可以接受的精神平衡。這是多麼讓人驚訝,也讓人遺憾的事啊。
作者兩人,深入了解這種現象之所由來。發現商業機制下,藥商在發
明新藥過程中,對藥理機制的了解本來就不健全,又對藥物產生的種
種影響多所隱瞞。
在第二到四章,作者先由藥物本身談起,巨細彌遺告訴讀者,各種常
用或不常用的精神治療藥物,它們副作用如何,會對服藥人體有什麼
影響。這些副作用,大多詳載於專業醫療手冊裡,不過不但常被醫師
忽略,就是記載了也往往輕描淡寫帶過。就算這樣發生藥物副作用的
人不多,但真的有,也真的發生了。能視而不見麼。
第五章「拒絕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作者轉由部分自己不願意服
藥的病人來作探討。他們發現,除了自己本身就不愛吃藥,更多的是
病人本來就敏感於藥物副作用,因為不適應而拒服。這相對告訴我們
,副作用真的在,也真的會發生。然而,還是的,這往往被醫師或病
人家屬解讀成「藥量/藥物種類不足」,強迫病人服更多的藥。
當然。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自病徵痛苦解脫,就算我們知道副作用
風險,很可能還是會選擇用藥。只是,或許不但病患,就連醫師,所
能得到的藥物資訊其實不足且偏失。在第六章「為何醫師告訴病人的
那麼少」,作者談到醫師取得藥物作用/副作用的資訊來源往往是藥
廠。而藥廠為求賣藥,怎能不隱惡揚善。再者,醫師就是知道副作用
存在,通常是不會主動提示的。因為醫師認為副作用小到可以忽略,
或者部分醫師以權威心態主動取捨,不願讓病人得知,以免產生恐懼
心態拒服,造成治療困難。這些章節所提,都是今日精神治療藥物被
濫用的因素。在這章開頭,作者就明言,「事實上,醫師是被鼓勵不
要告訴病人關於精神治療藥物的危險性。提到藥物有害副作用的手冊
與教科書,通常都建議醫師讓病人知道的越少越好」(頁 119)。知
道這點,你能不覺得不可思議麼。
再和大家談談藥物之所由來罷。
藥物發明,先由動物實驗入手;發現確實對某病徵產生有意義的改善
,再由某病病患徵求志願者進行人體實驗。若人體實驗確實有效且副
作用小,通過國家衛生局認可後,才能進入量產;臨床醫療的確安全
,才可能進一步成為藥局成藥,不需醫師處方自行購買。
這樣的過程看來似乎嚴謹安全,其實處處漏洞百出。因為人體不見得
能等同於動物。且,動物實驗所觀察的,通常是動物用藥後的行為,
但我們無法判讀牠們精神層次的改變。而精神層次,卻又是精神治療
藥物的主要訴求對象啊。我們怎能藉由小白鼠在用藥後,變得有精神
有活力能多跑幾圈鼠環,但沒看到牠們食量減少或壽命下降,就類推
到「所以人類服用必然也有利而無害」呢。可是,百憂解就是這麼被
發明而來的啊。
你或許會質疑:之後還有「人體實驗」啊。通過人體實驗,藥物的安
全性總不該有問題了吧。不過只要中學作過實驗就知道:同種動物(
比如小白鼠),都還有個體差異要考量,更何況是人呢。再者,參與
實驗的精神病患,或許本身當初被判定為同類疾病的過程,就值得質
疑了。
作者更特別提出「安慰劑」作用。很多人體實驗中,安慰劑(比如,
作成和藥物外觀相同的麵粉球)與精神治療藥物,具有幾乎相同的治
療效果。病人對醫療過程的信任,往往對治療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
藥物反而是輔助立場了。如果真是如此,透過種種手段的心理諮詢治
療和情感協助,或許才是精神困擾甚至精神疾病的正道。
若認同了這點,接下來就是如何戒除精神治療藥物的心理/生理依賴
。作者在第七到九章,針對成人詳細介紹如何安排逐步戒斷,戒斷過
程會遭遇的身體不適與外來阻力(比如醫師的施藥壓力或家屬的安全
質疑),以及合適的戒斷方法與替代治療。第十章「讓你的孩子戒斷
精神治療藥物」,則提供有識家長如何輔助孩子自藥物牢籠逃脫。
第十一、十二章,寫給醫師們參考。第十一章「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
的憂慮」先分析認同醫師選擇開立精神治療藥物,會面臨到的壓力和
想法;再從第十二章「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之指導方針」,進一步
提供如何說服病患和家屬,儘量避免用藥。
最後,本書以第十三章「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
,提出適用的替代手段,用人際關係互助和心理支持,來自助他助,
度過灰暗。相信對一些自身有情緒困擾,偷偷或經由處方服藥,有心
戒除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朋友們,是重要參考。
不過必須提出來的:《為藥瘋狂》這本書,是《神奇百憂解》的重要
反證,值得交相閱讀思考;不過由於涉及許多醫藥專業領域,若不是
具相關科系知識的書友或心理/精神病友,閱讀起來或許有點辛苦,
也可能覺得乏味。
譯者熊漢昌的譯筆通順可讀。可是自譯者資料得知,他是「台灣大學
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生物相關工作」。這樣學術背景,翻
譯這本醫藥領域書藉,或許還是稍嫌吃力,畢竟隔行如隔山。比如,
就醫藥從業人員,對藥物向來以英文商品名或化學名作溝通。作者雖
然用心查出大多數通用的中譯名來使用,除了台灣廣為人知同時廣受
醫師使用的百憂解 (Prozac) 和贊安諾 (Xanax),通篇使用中譯名
不但加重閱讀困難(不論專業或非專業讀者),就是感興趣的一般讀
者,還是得靠英文名,才能在書本甚或網路找到相關資訊。是以此舉
未免畫蛇添足了。
以我個人或許狹隘的觀察理解而言,精神醫學,就現代醫學而言,其
實還是個新興學問。因為我們對人腦思維,到目前始終沒有定於一尊
的生理解釋,或者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現行的精神醫學,多半由臨床
經驗作為治療手段依據,就是有所謂研究實驗,絕大部分還是經由研
究者的主觀評判。同樣身為醫師,在醫學院實見習階段,看過太多精
神科病人,為精神治療藥物副作用所苦,表情呆滯,動作遲緩,便祕
失眠,口水流淌……。主治醫師明知副作用如此明顯,還是主觀認定
為了治療不得不如此。不禁讓我慨歎不已。《為藥瘋狂》這本書的問
世,不啻一記警鐘,值得我們再三沈思。
※
--
[閱讀]
藥物違背自然,自然違反人性
--讀 布利金 & 何翰《為藥瘋狂》
2002.06.27.
════════════════════
本文為 minHsiao 所撰寫,享有法定著作權。
保留作者 id,簽名檔,轉貼處等相關資訊條
件下,開放各網站自由轉貼,無須認證。 :))
════════════════════
《為藥瘋狂》
("Your Drug May Be Your Problem")
作者:彼得.布利金 (Peter R. Breggin)
大衛.柯翰 (David Cohen)
譯者:熊漢昌
新新聞文化 新.科學26
2002.06. 初版一刷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1.神經系藥物--通俗作品
定價 290 元
254 頁
近來中國時報「家庭」版,為職業女性作一系列專題,全方位探討她
們在現代社會遭遇的問題困擾,試圖提出解套方案。比如,六月二十
五日第三十七版,整版幅就有各領域專家提供簡單解鈴。
其中,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蕭正誠,對職場壓力困擾,建議職業女性
可以適度藉藥物來改變性格。他說,「現在有很多安全的藥物,在服
用之後,進到大腦細胞的細胞末,改變它的結構,讓你變成跟那些
EQ 比較好的人一樣」。同時,緊接著補了句,「我並不是勸各位一
定要吃藥,……很多人不喜歡吃藥,我會建議他們做心理治療。……
當這些方法都試過了,還是覺得不好,再回頭來吃藥也來得及。也可
以先吃藥,再嘗試其他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中國時報第 37 版
「家庭」,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
以上文句,我們不難判別:蕭醫師基本上認為服藥來控制壓力改變性
格,是簡單速效又安全的法子。相信這也是許多臨床醫師,甚至精神
科專科醫師,所共同認定推薦的。許久前,和大家介紹過曾風行一時
的《神奇百憂解》 (張老師文化 ),以百憂解 (Prozac) 這個新興精
神科用藥出發,也是樂觀表示:「百憂解的發明,或許告訴我們:藉
藥物來調整情緒的新時代來臨了」。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這本彼得.布利金,與大衛.柯翰所合著的《為藥瘋狂》,原著 1999 年
出版,三年後的如今才被選譯到台灣來。由中譯本封面底的「作者介
紹」可以了解,布利金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的精神醫學教授,也是「知
名的生物精神病學反對者」。柯翰則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現任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具如此背景,讓本書說法極具
可信度。
本書開宗明義,一起始就用「警告:精神治療藥物有礙健康」,向讀
者明白表示:昔日得來「精神困擾只要吃藥就會好」的印象,不論來
自廣告、藥局介紹甚至醫師提供,都是片面真理,甚至幾乎是謊言。
「所有這些藥物都可能造成許多嚴重而致命的有害副作用,其中大多
數還會造成戒斷的困難,如情緒和生理的痛苦。有些藥物會造成強烈
的身體依賴性,並導致危及生命的戒斷困難」(頁 4)。
現代文明社會,各種生活壓力紛至沓來。醫藥專業快速進步,我們(
尤其是台灣人)長期不自覺認為「有病就要看醫師 / 吃藥」,甚至
覺得不吃藥病就不可能好。在這種就診先行意識壓力下,臨床醫師不
得不開立處方,以博得病患信任。以我個人的臨床醫療從業經驗,過
去有些醫師兩相權衡,或許會開立相對較無害的維他命丸作為安慰劑
。如今所謂「醫療意識高漲」,似懂非懂又硬要裝懂的病患或病患家
屬,以各種方式取得片面相關醫療知識,動輒質疑醫師的處置和處方
,導致醫師為求自保,寧可在允許範圍內,開立過多不必要的檢查和
藥物。如此,雖然滿足了病患 / 病患家屬,保護了醫師自身安全;
就大處著眼,實是兩敗俱傷。
精神治療藥物,是許多會被濫用的處方之一。小自失眠,大至焦慮甚
至精神分裂者的強迫病患鎮靜,醫師開立無數藥物來達到目的。台灣
醫療環境,心理治療與諮詢的風氣還未開,有情緒困擾的民眾只能向
精神科或家庭醫學科醫師求診。醫師解決這類問題的明顯有效方法(
或許也是病患所希望的),就是開立精神鎮靜藥物。臨床上發現,病
患對藥物的需求量總是與日俱增,甚至不得不多種藥物合用,來同時
針對不同問題,或是解決其中某藥的副作用。每加一藥,很可能副作
用就多數種。於是往往左支右絀,折磨病患,也困擾醫師。長此以往
,病患往往自然接受了「我是憂鬱/狂躁/失眠/……疾病的患者,
必須一輩子服藥才能控制」的既定概念,醫師也如此告知病患。卻沒
有人想過:會不會自一開始,「服藥」這種作法就是錯的?甚至就是
造成日後不得不與藥共舞的主要關鍵?
作者布利金是少數質疑藥物治療的醫師。在本書頁 24 至 32,他舉
出十數個實際案例,具體讓讀者看到精神治療藥物的危害。這其中,
有病患自行察覺,或由家屬發現:吃藥短期似乎有所改善,卻帶來更
多困擾,不得不吃更多不同的藥。可是求助其他醫師,「增加/改變
精神治療藥物的種類或數量」,往往是唯一答案。除了少數人幸運遇
見合適的心理/精神醫師,利用逐步減量與心理諮商雙管其下,自藥
物地獄脫身;許多人或許自此,只能在藥物機動調整下,得到不滿意
但可以接受的精神平衡。這是多麼讓人驚訝,也讓人遺憾的事啊。
作者兩人,深入了解這種現象之所由來。發現商業機制下,藥商在發
明新藥過程中,對藥理機制的了解本來就不健全,又對藥物產生的種
種影響多所隱瞞。
在第二到四章,作者先由藥物本身談起,巨細彌遺告訴讀者,各種常
用或不常用的精神治療藥物,它們副作用如何,會對服藥人體有什麼
影響。這些副作用,大多詳載於專業醫療手冊裡,不過不但常被醫師
忽略,就是記載了也往往輕描淡寫帶過。就算這樣發生藥物副作用的
人不多,但真的有,也真的發生了。能視而不見麼。
第五章「拒絕藥物的個人與心理因素」,作者轉由部分自己不願意服
藥的病人來作探討。他們發現,除了自己本身就不愛吃藥,更多的是
病人本來就敏感於藥物副作用,因為不適應而拒服。這相對告訴我們
,副作用真的在,也真的會發生。然而,還是的,這往往被醫師或病
人家屬解讀成「藥量/藥物種類不足」,強迫病人服更多的藥。
當然。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自病徵痛苦解脫,就算我們知道副作用
風險,很可能還是會選擇用藥。只是,或許不但病患,就連醫師,所
能得到的藥物資訊其實不足且偏失。在第六章「為何醫師告訴病人的
那麼少」,作者談到醫師取得藥物作用/副作用的資訊來源往往是藥
廠。而藥廠為求賣藥,怎能不隱惡揚善。再者,醫師就是知道副作用
存在,通常是不會主動提示的。因為醫師認為副作用小到可以忽略,
或者部分醫師以權威心態主動取捨,不願讓病人得知,以免產生恐懼
心態拒服,造成治療困難。這些章節所提,都是今日精神治療藥物被
濫用的因素。在這章開頭,作者就明言,「事實上,醫師是被鼓勵不
要告訴病人關於精神治療藥物的危險性。提到藥物有害副作用的手冊
與教科書,通常都建議醫師讓病人知道的越少越好」(頁 119)。知
道這點,你能不覺得不可思議麼。
再和大家談談藥物之所由來罷。
藥物發明,先由動物實驗入手;發現確實對某病徵產生有意義的改善
,再由某病病患徵求志願者進行人體實驗。若人體實驗確實有效且副
作用小,通過國家衛生局認可後,才能進入量產;臨床醫療的確安全
,才可能進一步成為藥局成藥,不需醫師處方自行購買。
這樣的過程看來似乎嚴謹安全,其實處處漏洞百出。因為人體不見得
能等同於動物。且,動物實驗所觀察的,通常是動物用藥後的行為,
但我們無法判讀牠們精神層次的改變。而精神層次,卻又是精神治療
藥物的主要訴求對象啊。我們怎能藉由小白鼠在用藥後,變得有精神
有活力能多跑幾圈鼠環,但沒看到牠們食量減少或壽命下降,就類推
到「所以人類服用必然也有利而無害」呢。可是,百憂解就是這麼被
發明而來的啊。
你或許會質疑:之後還有「人體實驗」啊。通過人體實驗,藥物的安
全性總不該有問題了吧。不過只要中學作過實驗就知道:同種動物(
比如小白鼠),都還有個體差異要考量,更何況是人呢。再者,參與
實驗的精神病患,或許本身當初被判定為同類疾病的過程,就值得質
疑了。
作者更特別提出「安慰劑」作用。很多人體實驗中,安慰劑(比如,
作成和藥物外觀相同的麵粉球)與精神治療藥物,具有幾乎相同的治
療效果。病人對醫療過程的信任,往往對治療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
藥物反而是輔助立場了。如果真是如此,透過種種手段的心理諮詢治
療和情感協助,或許才是精神困擾甚至精神疾病的正道。
若認同了這點,接下來就是如何戒除精神治療藥物的心理/生理依賴
。作者在第七到九章,針對成人詳細介紹如何安排逐步戒斷,戒斷過
程會遭遇的身體不適與外來阻力(比如醫師的施藥壓力或家屬的安全
質疑),以及合適的戒斷方法與替代治療。第十章「讓你的孩子戒斷
精神治療藥物」,則提供有識家長如何輔助孩子自藥物牢籠逃脫。
第十一、十二章,寫給醫師們參考。第十一章「瞭解治療師對不用藥
的憂慮」先分析認同醫師選擇開立精神治療藥物,會面臨到的壓力和
想法;再從第十二章「給不主張用藥的治療師之指導方針」,進一步
提供如何說服病患和家屬,儘量避免用藥。
最後,本書以第十三章「不靠藥物來幫助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學原則」
,提出適用的替代手段,用人際關係互助和心理支持,來自助他助,
度過灰暗。相信對一些自身有情緒困擾,偷偷或經由處方服藥,有心
戒除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朋友們,是重要參考。
不過必須提出來的:《為藥瘋狂》這本書,是《神奇百憂解》的重要
反證,值得交相閱讀思考;不過由於涉及許多醫藥專業領域,若不是
具相關科系知識的書友或心理/精神病友,閱讀起來或許有點辛苦,
也可能覺得乏味。
譯者熊漢昌的譯筆通順可讀。可是自譯者資料得知,他是「台灣大學
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業,目前從事生物相關工作」。這樣學術背景,翻
譯這本醫藥領域書藉,或許還是稍嫌吃力,畢竟隔行如隔山。比如,
就醫藥從業人員,對藥物向來以英文商品名或化學名作溝通。作者雖
然用心查出大多數通用的中譯名來使用,除了台灣廣為人知同時廣受
醫師使用的百憂解 (Prozac) 和贊安諾 (Xanax),通篇使用中譯名
不但加重閱讀困難(不論專業或非專業讀者),就是感興趣的一般讀
者,還是得靠英文名,才能在書本甚或網路找到相關資訊。是以此舉
未免畫蛇添足了。
以我個人或許狹隘的觀察理解而言,精神醫學,就現代醫學而言,其
實還是個新興學問。因為我們對人腦思維,到目前始終沒有定於一尊
的生理解釋,或者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現行的精神醫學,多半由臨床
經驗作為治療手段依據,就是有所謂研究實驗,絕大部分還是經由研
究者的主觀評判。同樣身為醫師,在醫學院實見習階段,看過太多精
神科病人,為精神治療藥物副作用所苦,表情呆滯,動作遲緩,便祕
失眠,口水流淌……。主治醫師明知副作用如此明顯,還是主觀認定
為了治療不得不如此。不禁讓我慨歎不已。《為藥瘋狂》這本書的問
世,不啻一記警鐘,值得我們再三沈思。
※
--
Tags:
精神疾病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Re: 空虛
By Daph Bay
at 2006-03-13T01:45
at 2006-03-13T01:45
過動兒
By Blanche
at 2006-03-12T23:23
at 2006-03-12T23:23
Re: 空虛
By Catherine
at 2006-03-12T22:35
at 2006-03-12T22:35
空虛
By Yuri
at 2006-03-12T16:52
at 2006-03-12T16:52
Re: 今天去看病了..
By Jack
at 2006-03-12T02:28
at 2006-03-12T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