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殺防治 台灣,可能走錯路了 - 憂鬱症
By Robert
at 2008-11-23T18:10
at 2008-11-23T18:10
Table of Contents
這兩位學者從不同層面談同一個狀況
歐美遇到心理困擾,多半習慣先求助精神科,
求助時會留下病歷紀錄,
通常診斷可能是憂鬱症或適應疾患(adjustment disorder)等等
所以之前仿照外國,但是政府鼓勵醫師擔任守門員
然而陳醫師的研究證明,
台灣人自殺前較少尋求精神科/心理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協助
(就是不習慣到醫院看醫師)
政府如果把防治重點放在醫療系統,無法得到最大預防效果
※ 引述《ns2a2002 (eddy)》之銘言:
: lag了好幾天才貼上來....Orz
: 不過我印象中,根據中研院鄭泰安的研究(台灣地區),
: 自殺成功者死後,再對個案進行「心理解剖」,
: 大部分若不是重鬱症(佔88%),要不然就是人格違常或物質相關疾患。
: 那...這篇報導說只有五、六成有精神疾患是怎麼一回事??
: 還是全亞洲整體來看真的只有五、六成??@@"
: ===================================================================
: 自殺防治 台灣,可能走錯路了
: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1/20 16:50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 不應全用歐美臨床精神醫療
: 台灣甚至亞洲各國的自殺防治方向可能都錯了。一項台灣和香港聯手的研究發現,
: 歐美國家自殺者九成以上患有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亞洲地區自殺者卻只有五、
: 六成有精神疾患,加上東西方文化不同,不應全盤採用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醫療。
: 這項研究因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觀點,備受矚目,論文已被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 「刺胳針」 (Lancet)接受刊登。第一作者是台北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 主治醫師陳映燁,第二作者則是香港大學自殺防治中心總監、社會工作系教授葉兆輝。
: 隨著經濟起飛,近年來亞洲自殺人口明顯增加。陳映燁發現,西方精神科治療
: 有相當程度的個人主義色彩,精神科醫師通常會鼓勵病人勇於對自己負責,盡
: 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和亞洲國家重視和諧、團體和社群主義的儒家哲學思維不同。
: 台灣自殺率 十年來增加三倍
: 她說,如果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科醫療能奏效,投入的醫療資源愈多,效果
: 也應愈大才對。但近十年來,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人數增加兩倍以上,但自殺率
: 卻不降反增,足足增加三倍以上。
: 亞洲急性生活壓力自殺較多
: 另外歐美國家的自殺和憂鬱症有較明顯的連結,反觀亞洲國家急性生活壓力對
: 自殺的影響較大。就拿台灣和香港來說,自殺率升高和經濟不景氣、傳播媒體
: 對燒炭自殺的渲染力有關。在日本,則和失業率和工作壓力息息相關。
: 所以陳映燁和葉兆輝都認為亞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不應只偏重臨床醫療,
: 而應走社區取向路線,透過家庭及社區的群體力量,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不
: 讓他們繼續走向不歸路。
: 社區取向模式 發揮彼此關心
: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表示,自殺防治千頭萬緒,不能單靠醫療;
: 例如有意尋死者不肯就醫,再多的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沒用。台北市立聯合醫
: 院松德院區院長陳喬琪認為社區取向模式確是可行之道。就是要所有民眾發揮
: 「雞婆」的個性,只要發現身旁的人怪怪的,就立即上前去關心一下,往往一
: 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挽回一條命。
--
歐美遇到心理困擾,多半習慣先求助精神科,
求助時會留下病歷紀錄,
通常診斷可能是憂鬱症或適應疾患(adjustment disorder)等等
所以之前仿照外國,但是政府鼓勵醫師擔任守門員
然而陳醫師的研究證明,
台灣人自殺前較少尋求精神科/心理相關領域專業人員協助
(就是不習慣到醫院看醫師)
政府如果把防治重點放在醫療系統,無法得到最大預防效果
※ 引述《ns2a2002 (eddy)》之銘言:
: lag了好幾天才貼上來....Orz
: 不過我印象中,根據中研院鄭泰安的研究(台灣地區),
: 自殺成功者死後,再對個案進行「心理解剖」,
: 大部分若不是重鬱症(佔88%),要不然就是人格違常或物質相關疾患。
: 那...這篇報導說只有五、六成有精神疾患是怎麼一回事??
: 還是全亞洲整體來看真的只有五、六成??@@"
: ===================================================================
: 自殺防治 台灣,可能走錯路了
: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11/20 16:50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 不應全用歐美臨床精神醫療
: 台灣甚至亞洲各國的自殺防治方向可能都錯了。一項台灣和香港聯手的研究發現,
: 歐美國家自殺者九成以上患有憂鬱症等精神官能症,亞洲地區自殺者卻只有五、
: 六成有精神疾患,加上東西方文化不同,不應全盤採用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醫療。
: 這項研究因提出前所未有的全新觀點,備受矚目,論文已被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 「刺胳針」 (Lancet)接受刊登。第一作者是台北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
: 主治醫師陳映燁,第二作者則是香港大學自殺防治中心總監、社會工作系教授葉兆輝。
: 隨著經濟起飛,近年來亞洲自殺人口明顯增加。陳映燁發現,西方精神科治療
: 有相當程度的個人主義色彩,精神科醫師通常會鼓勵病人勇於對自己負責,盡
: 可能自己解決問題。和亞洲國家重視和諧、團體和社群主義的儒家哲學思維不同。
: 台灣自殺率 十年來增加三倍
: 她說,如果歐美國家偏重臨床的精神科醫療能奏效,投入的醫療資源愈多,效果
: 也應愈大才對。但近十年來,台灣精神科專科醫師人數增加兩倍以上,但自殺率
: 卻不降反增,足足增加三倍以上。
: 亞洲急性生活壓力自殺較多
: 另外歐美國家的自殺和憂鬱症有較明顯的連結,反觀亞洲國家急性生活壓力對
: 自殺的影響較大。就拿台灣和香港來說,自殺率升高和經濟不景氣、傳播媒體
: 對燒炭自殺的渲染力有關。在日本,則和失業率和工作壓力息息相關。
: 所以陳映燁和葉兆輝都認為亞洲國家的自殺防治策略,不應只偏重臨床醫療,
: 而應走社區取向路線,透過家庭及社區的群體力量,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不
: 讓他們繼續走向不歸路。
: 社區取向模式 發揮彼此關心
: 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表示,自殺防治千頭萬緒,不能單靠醫療;
: 例如有意尋死者不肯就醫,再多的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沒用。台北市立聯合醫
: 院松德院區院長陳喬琪認為社區取向模式確是可行之道。就是要所有民眾發揮
: 「雞婆」的個性,只要發現身旁的人怪怪的,就立即上前去關心一下,往往一
: 個小小的動作,就能挽回一條命。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George
at 2008-11-23T23:57
at 2008-11-23T23:57
Related Posts
請問紫色藥丸?
By Megan
at 2008-11-20T22:43
at 2008-11-20T22:43
要如何知道自己的精神是否有問題呢?
By Cara
at 2008-11-20T11:46
at 2008-11-20T11:46
我是一個大四生 但是我努力了很久不知ꬠ…
By Brianna
at 2008-11-19T18:27
at 2008-11-19T18:27
憂鬱症方面的療癒性禮物
By Jacky
at 2008-11-17T17:45
at 2008-11-17T17:45
最近發現 ADD或妄想症或憂鬱症
By Kristin
at 2008-11-17T17:42
at 2008-11-17T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