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對抗的反思、治療方式該進步了吧! - 憂鬱症

By Daph Bay
at 2022-02-28T02:20
at 2022-02-28T02:20
Table of Contents
重鬱一年多總算恢復到基本生活機能回來。
覺得長期諮商不能說無效,只能說有很大進步空間。創傷有無限多種,但讓人恢復到可接受的程度就相對有限。那就不去深挖創傷,去學習一種“可生活”的心理建設,找最接近自己的安全區去努力訓練或許更好。不幸的家庭有千萬種,幸福的家庭就幾種。
直接找一種接近的心理狀態去訓練,學習適應良好的人的心理狀態不是比較好嗎?
心理學之前大多是研究不良的狀態,為什麼不多研究適應良好的人心裡是怎樣的,複製給病人不是更好。心理學更應該去研究適應良好的人,但這些人不會去看心理醫生,自然就不會被研究,這不就是心理學的盲點嗎?
最近幾年新藥開發幾乎停止,電磁刺激太貴不普及,益生菌還沒有很顯著的研究支持。
究竟一個人在亞急性期的時候應該換到一個半支持的環境,讓病人有機會重建心理,而不是關起來塞藥。
藥物不能隨便停,但是藥物過度刺激大腦會不會改變大腦的分泌跟受體的自我補償?
我不會去相信足夠可信度論文支持的療法,但是我不得不懷疑某些心理學的研究方向有問題。太多過去的心理學觀念在技術進步的今天沒有再次驗證。有很多方向也沒有去開發,因為心理學界覺得現在心理學已經在舒適區(對醫學從業人員來說)。諮商覺得拿到證照就好了,開藥醫生覺得藥很多可以選就好了,療養院覺得開的下去病人乖乖不鬧就好了。
所以我後來轉向能用硬科學驗證的方向,功能造影、腦神經科學而不是虛無飄渺的心理學猜想。心理精神分析什麼的也至少有個硬科學支持,不然很容易變玄學,只要有點道理就能成為一門學派也太奇怪。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A7050.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Eden
at 2022-02-25T20:15
at 2022-02-25T20:15
Related Posts
陪伴

By Brianna
at 2022-02-27T17:58
at 2022-02-27T17:58
男友對任何事無感 開始呆呆的不在狀況內

By Ula
at 2022-02-27T14:41
at 2022-02-27T14:41
2022/02/27 接龍 國際北極熊日

By Selena
at 2022-02-27T12:02
at 2022-02-27T12:02

By Elvira
at 2022-02-27T09:11
at 2022-02-27T09:11
分享乾燥花作品

By Joe
at 2022-02-27T00:59
at 2022-02-27T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