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狀況 - 精神疾病
By Delia
at 2008-06-17T16:01
at 2008-06-17T16:0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ryuchi (我老了-真的嗎?)》之銘言:
: 親人從小時候就屬於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 但是整體而言都還好 人也都還算樂觀
: 只是自從畢業和去當兵回來後 找工作時都懶懶散散的 連帶在工作的效率也都降低
: 這種情況下老闆當然會叫他走路 他就更加對自己沒自信了 不想找工作 他會跟你說
: 反正沒有一個老闆會要他 而且變得不喜歡出門 每天都待在家裡 常常睡覺不論是
: 早中晚 整個人愈來愈潰散 不論如何跟他鼓勵都沒用 想叫他去跟精神醫師聊一聊
: 他又不願去 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有去過長庚看一下 那個醫生只有開藥 好像沒有好好
: 跟他聊一聊 所以這次他更加不願去
: 不曉得板上的各位有遇過這種情況嗎 很怕他會一直這樣 尤其是聽到他說其實一直睡
: 也不錯 可以忘記這些壓力 有辦法讓他振作一點嗎
: 謝謝大家指點迷津了 很徬徨的親人筆
這種情況我在漫畫上有看過類似的案例,
裡面的例子是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自我要求過高的人(如一些高學歷的優秀份子)
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變得一蹶不振,然後終自閉在家中,不肯出"自己的"房門一步,
害怕與人接觸,無法面對人群,連出門買個東西的能力都沒有,
凡事只能靠同住的家人維持生活,然後就這樣過了十幾二十年,
雖然這漫畫裡的例子比較極端一點,
不過裡面的作法是請私人診所的心理醫生到家裡來,與其溝通開導,
然後再帶病患去接觸其他有同樣症狀但情況改善或已經成功走出房間的病友,
讓他看看那些人現在的生活,雖然單調、平淡無奇,
但是比起以前終日關在房間打電動、上網、看電視的生活比起來,
著實充實了許多,也快樂了許多,
原來丟掉對人生、事業、學業高標準的包袱,其實人生也是過得下去的,
安於平淡,也沒什麼不好,
然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付出,
其實家人圖的不是自己的一個成就,只是希望自己快樂、堅強,
父母親希望孩子,在他們離開人世之後,也依然可以獨立自主、堅強快樂,
而那些已經成功走出自己世界的病患,雖然不一定完全治癒,
但他們到現在都還一直在努力,
因為在他們逃避、自我封閉那一、二十年裡,
他們失去的東西(親人、情人、伴侶、朋友),讓他們懊悔,
為了不辜負那些關心他們的人對他們付出及期望,
他們願意走出來,回應關心他們的人的愛,
醫師帶領病患看到這裡,讓他跟那些有同樣問題的病友聊天,
讓病患了解那些人的心路歷程,
最後要求病患做選擇,雖然已經浪費了許多青春年華,
但只要現在開始振作,你仍然可以再次的選擇你自己未來的人生,
只要「你願意」走出房間,
至於出來之後要做什麼,或許沒這麼重要,因為一步一步慢慢來,
人生雖然很短,但其實也不用這麼躁進,
只要你「肯」努力,哪怕只是去便利商店買個東西,
都是一種成功、一種進步,就怕你連這點進步都不肯努力,
故事的最後當然是好的,不過那過程當然不是漫畫短短幾頁能交代的,
我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我現在也剛當完兵,
工作了一個月之後,因為一些因素辭掉,目前準備考研究所,
可是也是覺得自己經常缺乏動力,
有時也經常睡覺、看電視一整天就這樣過去,
家人對於這點通常都不能理解,只覺得自己懶散,
但是自己心中的那種壓力、空虛感,他們是無法明白也不願去了解,
以上的故事我也有參雜自己的感受、意見,
針對你親人的情況,我覺得讓他自我了解,或許是有必要的,
有時一些「行為」比較輕微的一些情況,
其內心的感受,可能是崎嶇複雜、痛苦煎熬,而這情況甚至連他自己都沒察覺,
雖然都是沒自信,聽起來很陳腔濫調,到處都聽得到,
好像發生在自己邊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我相信這其中起因或過程,可能並不簡單,有其獨特性,
男生是一種很ㄍㄥ的動物,痛,不一定會哭、會叫!
自我壓抑的結果,完全不敢面對自己,也不認識自己(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出缺乏自信的來源,
我自己覺得是有必要的,
至於要透過什麼方法(醫師、親人、朋友、自己),就端看個人需求吧!
但無論哪種管道,我覺得都要透過「人」來解決!
我並不是專業醫師,我也什麼都不懂,只是一個比較會自憐自憫的傢伙,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希望有用...
--
: 親人從小時候就屬於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 但是整體而言都還好 人也都還算樂觀
: 只是自從畢業和去當兵回來後 找工作時都懶懶散散的 連帶在工作的效率也都降低
: 這種情況下老闆當然會叫他走路 他就更加對自己沒自信了 不想找工作 他會跟你說
: 反正沒有一個老闆會要他 而且變得不喜歡出門 每天都待在家裡 常常睡覺不論是
: 早中晚 整個人愈來愈潰散 不論如何跟他鼓勵都沒用 想叫他去跟精神醫師聊一聊
: 他又不願去 可能是因為第一次有去過長庚看一下 那個醫生只有開藥 好像沒有好好
: 跟他聊一聊 所以這次他更加不願去
: 不曉得板上的各位有遇過這種情況嗎 很怕他會一直這樣 尤其是聽到他說其實一直睡
: 也不錯 可以忘記這些壓力 有辦法讓他振作一點嗎
: 謝謝大家指點迷津了 很徬徨的親人筆
這種情況我在漫畫上有看過類似的案例,
裡面的例子是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自我要求過高的人(如一些高學歷的優秀份子)
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變得一蹶不振,然後終自閉在家中,不肯出"自己的"房門一步,
害怕與人接觸,無法面對人群,連出門買個東西的能力都沒有,
凡事只能靠同住的家人維持生活,然後就這樣過了十幾二十年,
雖然這漫畫裡的例子比較極端一點,
不過裡面的作法是請私人診所的心理醫生到家裡來,與其溝通開導,
然後再帶病患去接觸其他有同樣症狀但情況改善或已經成功走出房間的病友,
讓他看看那些人現在的生活,雖然單調、平淡無奇,
但是比起以前終日關在房間打電動、上網、看電視的生活比起來,
著實充實了許多,也快樂了許多,
原來丟掉對人生、事業、學業高標準的包袱,其實人生也是過得下去的,
安於平淡,也沒什麼不好,
然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付出,
其實家人圖的不是自己的一個成就,只是希望自己快樂、堅強,
父母親希望孩子,在他們離開人世之後,也依然可以獨立自主、堅強快樂,
而那些已經成功走出自己世界的病患,雖然不一定完全治癒,
但他們到現在都還一直在努力,
因為在他們逃避、自我封閉那一、二十年裡,
他們失去的東西(親人、情人、伴侶、朋友),讓他們懊悔,
為了不辜負那些關心他們的人對他們付出及期望,
他們願意走出來,回應關心他們的人的愛,
醫師帶領病患看到這裡,讓他跟那些有同樣問題的病友聊天,
讓病患了解那些人的心路歷程,
最後要求病患做選擇,雖然已經浪費了許多青春年華,
但只要現在開始振作,你仍然可以再次的選擇你自己未來的人生,
只要「你願意」走出房間,
至於出來之後要做什麼,或許沒這麼重要,因為一步一步慢慢來,
人生雖然很短,但其實也不用這麼躁進,
只要你「肯」努力,哪怕只是去便利商店買個東西,
都是一種成功、一種進步,就怕你連這點進步都不肯努力,
故事的最後當然是好的,不過那過程當然不是漫畫短短幾頁能交代的,
我自己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我現在也剛當完兵,
工作了一個月之後,因為一些因素辭掉,目前準備考研究所,
可是也是覺得自己經常缺乏動力,
有時也經常睡覺、看電視一整天就這樣過去,
家人對於這點通常都不能理解,只覺得自己懶散,
但是自己心中的那種壓力、空虛感,他們是無法明白也不願去了解,
以上的故事我也有參雜自己的感受、意見,
針對你親人的情況,我覺得讓他自我了解,或許是有必要的,
有時一些「行為」比較輕微的一些情況,
其內心的感受,可能是崎嶇複雜、痛苦煎熬,而這情況甚至連他自己都沒察覺,
雖然都是沒自信,聽起來很陳腔濫調,到處都聽得到,
好像發生在自己邊的人也沒什麼了不起,
但我相信這其中起因或過程,可能並不簡單,有其獨特性,
男生是一種很ㄍㄥ的動物,痛,不一定會哭、會叫!
自我壓抑的結果,完全不敢面對自己,也不認識自己(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出缺乏自信的來源,
我自己覺得是有必要的,
至於要透過什麼方法(醫師、親人、朋友、自己),就端看個人需求吧!
但無論哪種管道,我覺得都要透過「人」來解決!
我並不是專業醫師,我也什麼都不懂,只是一個比較會自憐自憫的傢伙,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希望有用...
--
Tags:
精神疾病
All Comments
By Olga
at 2008-06-21T13:47
at 2008-06-21T13:47
By Elizabeth
at 2008-06-23T01:29
at 2008-06-23T01:29
By Necoo
at 2008-06-24T13:37
at 2008-06-24T13:37
By Yuri
at 2008-06-26T07:50
at 2008-06-26T07:50
By Poppy
at 2008-06-26T22:07
at 2008-06-26T22:07
By Adele
at 2008-06-30T07:00
at 2008-06-30T07:00
Related Posts
懂日語的精神科醫生or心理師
By Todd Johnson
at 2008-06-17T01:50
at 2008-06-17T01:50
台南高雄地區的精神科或心理諮商
By Charlotte
at 2008-06-16T23:18
at 2008-06-16T23:18
「當事人對諮商結束後社交關係之知覺研究」邀請受訪者
By Cara
at 2008-06-16T22:00
at 2008-06-16T22:00
親人狀況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06-16T16:27
at 2008-06-16T16:27
會有抗藥性嗎
By Frederic
at 2008-06-15T19:54
at 2008-06-15T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