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陪伴成為一種負擔 憂鬱症照顧者難被看 - 憂鬱症
By Hedy
at 2023-03-16T02:02
at 2023-03-16T02:02
Table of Contents
當陪伴成為一種負擔 憂鬱症照顧者難被看見的心理壓力
2023/02/19 記者/呂品萱、呂珮岑
憂鬱症議題逐漸被廣泛討論,在患者身邊默默付出、給予患者支持照顧的陪伴者卻時常被
遺忘。由於陪伴者需承受患者的情緒,無形中負擔的壓力不亞於患者本身。不斷在鬱悶環
境徘徊的陪伴者,常分不清負面情緒來源,易轉為憂鬱症患者。
憂鬱症患者治療不易 陪伴親友常陷低潮
憂鬱症隨病患增加及健康教育普及,在台灣逐漸獲得重視。然而,陪伴、支持憂鬱症患者
(下稱患者)的憂鬱症陪伴者(下稱陪伴者),除需承擔患者情緒外,也易被社會忽略、
貼上標籤。但現今政府及民間團體提供陪伴者完整諮商服務仍不足,陪伴者也不易找尋抒
發情緒的出口。
憂鬱症的症狀囊括對生活失去熱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反覆出現輕生念頭等。杏語心靈
診所心理治療師林靜君說明,當大腦的血清素過低,或低落情緒長達兩週以上都有可能罹
患憂鬱症。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
已有79萬人服用抗憂鬱藥物,2021年更上升至154萬人,在此現況下,社會也越發重視患
者心理狀況。
由於患者治療時需重新回顧過往人生經驗,每憶起昔日傷痛,即再經歷一次痛楚。心煦心
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張雅詒比喻,過往的經歷如同多條導火線,患者在爆炸後要將四散的
碎片慢慢拾起並不容易。然而,不單僅有患者在經歷鬱悶的生活,他強調,陪伴者在照顧
患者時也常一同感受低落的情緒。
陪伴者使命感重 常被社會賦予「超人」期待
與患者應對進退時常消耗陪伴者心力,陪伴者常以為必須承受患者所有情緒而感到焦慮。
曾為陪伴者的小暖(化名)回憶,大學時期的伴侶患有憂鬱症,小暖認為自己有義務讓伴
侶遠離低壓思緒,因此產生強烈使命感。但即便小暖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仍無法時刻陪
在伴侶身旁,導致他持續擔心伴侶背著自傷,產生更多焦慮。
同樣有許多陪伴經驗的陪伴者泱泱(化名)分享,或許因自己同理心較強,因此常成為患
者的情緒垃圾桶,也容易陷入憂鬱的漩渦。為了不要與患者一同處於負面心境,泱泱表示
,陪伴過許多患者後逐漸發現,當自身已無法承受患者的抑鬱情緒時,應設立停損點。「
對患者而言,從旁安撫、陪伴就已足夠重要。」張雅詒鼓勵,因照顧患者而備感負擔的陪
伴者,不必再為自己製造更多壓力。
「你一定要救他,因為你們是伴侶關係。」小暖解釋,社會常對陪伴者抱持「超人」期待
,認為陪伴者應全盤接受並包容患者的一切。但也有部分大眾抱持不同想法,林靜君表示
,某些旁觀者認為患者只需藉自身轉念,陪伴者不必給予過多關心。然而,兩種極端聲音
也使陪伴者處境兩難,張雅怡則認為,多數陪伴者是基於對患者重視才願意付出時間與心
力,不應被社會賦予無形責任。
醫療輔助資源稀少 陪伴者壓抑情緒難獲喘息
陪伴者除承受社會正反兩極看法外,民間團體鮮少成立陪伴者支持系統,政府也未推行如
長期家庭照護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提供家庭照顧者照顧技巧、支持
情緒以及喘息服務等。對此,小暖回憶,當時並不熟悉如何陪伴患者,因此主動向學校諮
商中心尋求協助,但諮商師在處理小暖情緒之餘,並未提供他與患者實際溝通技巧,令他
感到相當無助。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目前針對陪伴者的輔助資源,仍處於僧多粥少的情
況。
陪伴者照顧患者時,不僅行動受限,心情也容易受患者牽連,加上擔心自己過多負面情緒
影響患者,因此選擇隱藏自身感受。久而久之,沉積於心底的壓力難獲喘息的空間,在長
久陪伴的過程中恐逐漸成為憂鬱症患者。
陪伴者捨棄自我追求 易成憂鬱症潛在族群
小暖表示,自己曾為了幫助伴侶,破壞原有生活節奏,犧牲休閒時間,導致在自我追求與
患者的需求間掙扎,也逐漸出現哀傷、心情低落等憂鬱情緒。對於陪伴者受患者影響而衍
生的情緒問題,林靜君說明,由於陪伴者較難意識自己的情緒,往往是憂鬱相關病徵出現
時,才發現已負荷過重,因此長期照顧的陪伴者也屬於潛在的憂鬱症高危險族群。
針對陪伴者所受的心理影響,張雅詒說明,部分患者正是因自己難消化龐大情緒,才希望
有人能傾訴。然而,當陪伴者長期照顧患者,並且持續處在焦慮、挫折、沒自信等負面情
境圍繞的環境,將可能無法察覺自己憂鬱的情緒是源自患者情緒渲染,還是心理已經生病
。當陪伴者產生疑惑時,就已喪失敲響病識感的警鐘。
陪伴者應多衡量自身狀況 適度向外尋求幫助
此外,小暖分享自身舒緩負面情緒的方式,便是透過慢跑或與朋友談心,緩和與患者相處
的壓力。不過,並非每位陪伴者都有找到緩解壓力的管道,近期泱泱有位長期陪伴的憂鬱
症朋友離世,令他感到難過與惋惜,也讓他陷入情緒低谷中,但與父母談及此事時,自己
的悲傷卻未獲理解與認同,感受難以抒發。
「陪伴者並非萬能超人,也需要被理解、聆聽,累積的情緒也需要適當宣洩。」張雅詒認
為,坊間的心理諮商服務並非只提供給患者,若陪伴者無法得到內心壓力的舒緩時,可適
時尋求身心科醫生幫助。此外,陪伴者情緒不佳也可能影響患者心理狀態,難建立雙方健
康、良好的關係。他呼籲陪伴者多加衡量自身心理狀態,別在陪伴過程中忘記自己也應受
到照顧。
因陪伴者常以照顧患者情緒為重,導致部分陪伴者在與患者保持距離,並在向外求助時感
到罪惡。林靜君坦言,若有陪伴者前來諮詢,首先必須肯定陪伴者願意幫助患者的心情。
另外,張雅詒解釋,由於憂鬱症恢復期如一場無止境的馬拉松,他強調,需提醒陪伴者們
的付出並不能立即見效,避免陪伴者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沮喪,另外也需培養陪伴者
們「沒有完美的照顧者」觀念。
保有自我生活空間 分散照顧壓力
別於其他疾病的照顧者,憂鬱症陪伴者因長期處於低氣壓環境,需要更多心理調適、情緒
壓力抒發管道。情緒低落時,除了至醫院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外,也能求助社會團體,透過
與其他陪伴者交流,了解彼此面臨的處境,並互相給予建議以解決問題。
避免陪伴者陷入憂鬱的關鍵,是預留空間與時間給自己,林靜君提醒,「自我照顧」很重
要。當陪伴者全然專注於患者的情況變化,則容易忽略自己,因此,他表示,應讓生活多
采多姿且適時釋放壓力,確保有情緒抒發及分散注意力的管道,才得以減輕負擔,進而修
復身心。
陪伴者若要落實生活保有自我空間,林靜君舉例,在關係中需適時拉開距離,理解陪伴並
非配合,陪伴者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患者,而不是出於己願時,可委婉拒絕,但須
讓對方明白自己暫時的離開並非患者的過錯。陪伴者僅需衡量自身情況,適時給予幫助即
可,因此張雅詒補充,畫一條「情緒的界線」讓患者關注自身狀態,而在彼此適當的距離
裡,得以讓專業的醫療資源得以有效率地介入,給予陪伴者支持。
陪伴者向外尋求協助 互相分享經驗建立普同感
近年,隨著政府和社會團體的倡議,憂鬱症相關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了解,但陪伴者資源
仍相對缺乏。林靜君建議,醫院在治療憂鬱症患者的同時,可提供資源給家屬,如衛教知
識說明,藉此理解憂鬱症的病徵、患者行為反應等,還可成立陪伴者聯絡網以集結陪伴者
,讓陪伴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林靜君更進一步指出,陪伴者的「普同感」很重要,當陪
伴者聽見彼此有相似困擾,心中不安與焦慮便會因旁人接納而舒緩,也更願意就醫,釐清
與患者關係。
除了醫院,社會上還有民間團體同樣在為陪伴者議題扎根。「跨越憂鬱」是台灣少見以憂
鬱症陪伴者為關懷對象的團體,共同發起人邱子瑜分享,團隊希望能向陪伴者傳達「你不
是孤單的!」平時會在社群平台分享基本衛教知識,提供陪伴的技巧、說話方式,將艱澀
難懂的原理包裝成淺白的圖文。因應憂鬱症年輕化的趨勢,跨越憂鬱團隊也進入校園,先
前曾與台灣大學精神服務社團合作社課,分享陪伴患者的技巧和心態調適。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每個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能夠接住自己。」邱子瑜期盼,除了專
業的醫療資源外,陪伴者還可透過參與民間組織,例如加入陪伴者所成立的團體,透過經
驗分享互相學習,或參與課程了解陪伴者議題。林靜君也呼籲,由於民間團體辦活動常受
限於財力不足,因此政府的推廣與資金很重要,政府應規劃預算支持憂鬱症陪伴者相關團
體,藉此讓社會更認識憂鬱症陪伴者的需求,成為陪伴者的依靠。
資料來源:世新大學新聞人報社 https://reurl.cc/3O7zlX
====================================
無意間看到這篇,覺得寫得很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陪伴者和照顧者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你們了。
--
2023/02/19 記者/呂品萱、呂珮岑
憂鬱症議題逐漸被廣泛討論,在患者身邊默默付出、給予患者支持照顧的陪伴者卻時常被
遺忘。由於陪伴者需承受患者的情緒,無形中負擔的壓力不亞於患者本身。不斷在鬱悶環
境徘徊的陪伴者,常分不清負面情緒來源,易轉為憂鬱症患者。
憂鬱症患者治療不易 陪伴親友常陷低潮
憂鬱症隨病患增加及健康教育普及,在台灣逐漸獲得重視。然而,陪伴、支持憂鬱症患者
(下稱患者)的憂鬱症陪伴者(下稱陪伴者),除需承擔患者情緒外,也易被社會忽略、
貼上標籤。但現今政府及民間團體提供陪伴者完整諮商服務仍不足,陪伴者也不易找尋抒
發情緒的出口。
憂鬱症的症狀囊括對生活失去熱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反覆出現輕生念頭等。杏語心靈
診所心理治療師林靜君說明,當大腦的血清素過低,或低落情緒長達兩週以上都有可能罹
患憂鬱症。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
已有79萬人服用抗憂鬱藥物,2021年更上升至154萬人,在此現況下,社會也越發重視患
者心理狀況。
由於患者治療時需重新回顧過往人生經驗,每憶起昔日傷痛,即再經歷一次痛楚。心煦心
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張雅詒比喻,過往的經歷如同多條導火線,患者在爆炸後要將四散的
碎片慢慢拾起並不容易。然而,不單僅有患者在經歷鬱悶的生活,他強調,陪伴者在照顧
患者時也常一同感受低落的情緒。
陪伴者使命感重 常被社會賦予「超人」期待
與患者應對進退時常消耗陪伴者心力,陪伴者常以為必須承受患者所有情緒而感到焦慮。
曾為陪伴者的小暖(化名)回憶,大學時期的伴侶患有憂鬱症,小暖認為自己有義務讓伴
侶遠離低壓思緒,因此產生強烈使命感。但即便小暖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仍無法時刻陪
在伴侶身旁,導致他持續擔心伴侶背著自傷,產生更多焦慮。
同樣有許多陪伴經驗的陪伴者泱泱(化名)分享,或許因自己同理心較強,因此常成為患
者的情緒垃圾桶,也容易陷入憂鬱的漩渦。為了不要與患者一同處於負面心境,泱泱表示
,陪伴過許多患者後逐漸發現,當自身已無法承受患者的抑鬱情緒時,應設立停損點。「
對患者而言,從旁安撫、陪伴就已足夠重要。」張雅詒鼓勵,因照顧患者而備感負擔的陪
伴者,不必再為自己製造更多壓力。
「你一定要救他,因為你們是伴侶關係。」小暖解釋,社會常對陪伴者抱持「超人」期待
,認為陪伴者應全盤接受並包容患者的一切。但也有部分大眾抱持不同想法,林靜君表示
,某些旁觀者認為患者只需藉自身轉念,陪伴者不必給予過多關心。然而,兩種極端聲音
也使陪伴者處境兩難,張雅怡則認為,多數陪伴者是基於對患者重視才願意付出時間與心
力,不應被社會賦予無形責任。
醫療輔助資源稀少 陪伴者壓抑情緒難獲喘息
陪伴者除承受社會正反兩極看法外,民間團體鮮少成立陪伴者支持系統,政府也未推行如
長期家庭照護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提供家庭照顧者照顧技巧、支持
情緒以及喘息服務等。對此,小暖回憶,當時並不熟悉如何陪伴患者,因此主動向學校諮
商中心尋求協助,但諮商師在處理小暖情緒之餘,並未提供他與患者實際溝通技巧,令他
感到相當無助。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台灣目前針對陪伴者的輔助資源,仍處於僧多粥少的情
況。
陪伴者照顧患者時,不僅行動受限,心情也容易受患者牽連,加上擔心自己過多負面情緒
影響患者,因此選擇隱藏自身感受。久而久之,沉積於心底的壓力難獲喘息的空間,在長
久陪伴的過程中恐逐漸成為憂鬱症患者。
陪伴者捨棄自我追求 易成憂鬱症潛在族群
小暖表示,自己曾為了幫助伴侶,破壞原有生活節奏,犧牲休閒時間,導致在自我追求與
患者的需求間掙扎,也逐漸出現哀傷、心情低落等憂鬱情緒。對於陪伴者受患者影響而衍
生的情緒問題,林靜君說明,由於陪伴者較難意識自己的情緒,往往是憂鬱相關病徵出現
時,才發現已負荷過重,因此長期照顧的陪伴者也屬於潛在的憂鬱症高危險族群。
針對陪伴者所受的心理影響,張雅詒說明,部分患者正是因自己難消化龐大情緒,才希望
有人能傾訴。然而,當陪伴者長期照顧患者,並且持續處在焦慮、挫折、沒自信等負面情
境圍繞的環境,將可能無法察覺自己憂鬱的情緒是源自患者情緒渲染,還是心理已經生病
。當陪伴者產生疑惑時,就已喪失敲響病識感的警鐘。
陪伴者應多衡量自身狀況 適度向外尋求幫助
此外,小暖分享自身舒緩負面情緒的方式,便是透過慢跑或與朋友談心,緩和與患者相處
的壓力。不過,並非每位陪伴者都有找到緩解壓力的管道,近期泱泱有位長期陪伴的憂鬱
症朋友離世,令他感到難過與惋惜,也讓他陷入情緒低谷中,但與父母談及此事時,自己
的悲傷卻未獲理解與認同,感受難以抒發。
「陪伴者並非萬能超人,也需要被理解、聆聽,累積的情緒也需要適當宣洩。」張雅詒認
為,坊間的心理諮商服務並非只提供給患者,若陪伴者無法得到內心壓力的舒緩時,可適
時尋求身心科醫生幫助。此外,陪伴者情緒不佳也可能影響患者心理狀態,難建立雙方健
康、良好的關係。他呼籲陪伴者多加衡量自身心理狀態,別在陪伴過程中忘記自己也應受
到照顧。
因陪伴者常以照顧患者情緒為重,導致部分陪伴者在與患者保持距離,並在向外求助時感
到罪惡。林靜君坦言,若有陪伴者前來諮詢,首先必須肯定陪伴者願意幫助患者的心情。
另外,張雅詒解釋,由於憂鬱症恢復期如一場無止境的馬拉松,他強調,需提醒陪伴者們
的付出並不能立即見效,避免陪伴者認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沮喪,另外也需培養陪伴者
們「沒有完美的照顧者」觀念。
保有自我生活空間 分散照顧壓力
別於其他疾病的照顧者,憂鬱症陪伴者因長期處於低氣壓環境,需要更多心理調適、情緒
壓力抒發管道。情緒低落時,除了至醫院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外,也能求助社會團體,透過
與其他陪伴者交流,了解彼此面臨的處境,並互相給予建議以解決問題。
避免陪伴者陷入憂鬱的關鍵,是預留空間與時間給自己,林靜君提醒,「自我照顧」很重
要。當陪伴者全然專注於患者的情況變化,則容易忽略自己,因此,他表示,應讓生活多
采多姿且適時釋放壓力,確保有情緒抒發及分散注意力的管道,才得以減輕負擔,進而修
復身心。
陪伴者若要落實生活保有自我空間,林靜君舉例,在關係中需適時拉開距離,理解陪伴並
非配合,陪伴者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患者,而不是出於己願時,可委婉拒絕,但須
讓對方明白自己暫時的離開並非患者的過錯。陪伴者僅需衡量自身情況,適時給予幫助即
可,因此張雅詒補充,畫一條「情緒的界線」讓患者關注自身狀態,而在彼此適當的距離
裡,得以讓專業的醫療資源得以有效率地介入,給予陪伴者支持。
陪伴者向外尋求協助 互相分享經驗建立普同感
近年,隨著政府和社會團體的倡議,憂鬱症相關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了解,但陪伴者資源
仍相對缺乏。林靜君建議,醫院在治療憂鬱症患者的同時,可提供資源給家屬,如衛教知
識說明,藉此理解憂鬱症的病徵、患者行為反應等,還可成立陪伴者聯絡網以集結陪伴者
,讓陪伴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林靜君更進一步指出,陪伴者的「普同感」很重要,當陪
伴者聽見彼此有相似困擾,心中不安與焦慮便會因旁人接納而舒緩,也更願意就醫,釐清
與患者關係。
除了醫院,社會上還有民間團體同樣在為陪伴者議題扎根。「跨越憂鬱」是台灣少見以憂
鬱症陪伴者為關懷對象的團體,共同發起人邱子瑜分享,團隊希望能向陪伴者傳達「你不
是孤單的!」平時會在社群平台分享基本衛教知識,提供陪伴的技巧、說話方式,將艱澀
難懂的原理包裝成淺白的圖文。因應憂鬱症年輕化的趨勢,跨越憂鬱團隊也進入校園,先
前曾與台灣大學精神服務社團合作社課,分享陪伴患者的技巧和心態調適。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每個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能夠接住自己。」邱子瑜期盼,除了專
業的醫療資源外,陪伴者還可透過參與民間組織,例如加入陪伴者所成立的團體,透過經
驗分享互相學習,或參與課程了解陪伴者議題。林靜君也呼籲,由於民間團體辦活動常受
限於財力不足,因此政府的推廣與資金很重要,政府應規劃預算支持憂鬱症陪伴者相關團
體,藉此讓社會更認識憂鬱症陪伴者的需求,成為陪伴者的依靠。
資料來源:世新大學新聞人報社 https://reurl.cc/3O7zlX
====================================
無意間看到這篇,覺得寫得很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陪伴者和照顧者真的很不容易,辛苦你們了。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Anthony
at 2023-03-20T19:14
at 2023-03-20T19:14
By Madame
at 2023-03-17T16:12
at 2023-03-17T16:12
By Ophelia
at 2023-03-22T09:24
at 2023-03-22T09:24
Related Posts
作品
By Ingrid
at 2023-03-16T00:11
at 2023-03-16T00:11
提不起勁
By Adele
at 2023-03-15T23:49
at 2023-03-15T23:49
By Kama
at 2023-03-15T23:41
at 2023-03-15T23:41
By Wallis
at 2023-03-15T22:30
at 2023-03-15T22:30
哎
By Catherine
at 2023-03-15T22:04
at 2023-03-15T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