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這輩子不該生小孩 - 憂鬱症
By Harry
at 2018-01-15T17:37
at 2018-01-15T17:37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fawangching (Mr.peace)》之銘言:
: 小弟今年35單身
: 雖然我單身原因一部分是
: 因為我是個沒擔當的男人
: 但基於精神疾病會遺傳
: 所以我是不是這輩子不應該生小孩
: 讓下一代也痛苦
蠻久以前我在他版發過相關文章,得到的回應還算不錯,所以斗膽分享至p版。
原文中提到了基因對精神疾病影響的實際案例。案例的主角是我媽、她的小孩(我)以及她
的雙胞胎姐妹(我阿姨),精神疾病則是飲食障礙(以下簡稱ED)中最常見的神經性厭食症與
神經性暴食症。
雖然同樣是精神疾病,但是你可能會質疑厭食症與暴食症是否足以代表憂鬱症以及其他精
神疾病的遺傳性質。基於以下原因,我還是決定在P版分享:
1. 飲食障礙的病理與強迫症、焦慮症、成癮機轉等有密切關係[1];
2. 根據雙胞胎研究,如果其中一個人ED發病,另一名雙胞胎兄弟/姐妹發病的機率高達五
成以上,不管是厭食症還是暴食症[2]。
ptt原文:#1M5gOrhx (eat-disorder版)
或
網頁連結: https://goo.gl/ctTvEu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實際案例,下面則會提到基因學。但由於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如
有謬誤請不吝指正。
==========
基因的功能是作為身體製造各種蛋白質的藍圖,形成組織、器官、各種化合物...所以你
才是現在你(擁有你現在的特徵),而不是別人,或是別的動物。
高中生物課遺傳學最常用胎兒性別、血型及顯性隱性特徵作為教材,學生也可以算出孩子
遺傳到父母的一些特點的機率。但是大自然中大部分的基因運作並沒有那麼直來直往。
現在的基本認知是,許多基因是受到特定的誘因才會開啟的[3]。這樣的學說稱為表徵遺
傳學(epigenetics)。這些誘因可以是電磁波(例:X光、紫外線)、荷爾蒙、或其他外在因
素。
這段的重點是,環境能夠影響我們體內的基因是如何運作的。就算我們體內擁有某些基因
(例:同性戀[4]),出生前與出生後的環境都能決定某些特徵的顯現。
基因無疑對我們的基本存在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它並不完全主宰我們的命運。
我媽、她的小孩(我)以及她的雙胞胎姐妹(我阿姨)的實際案例清楚象徵了環境與經驗對疾
病的影響。相比之下,基因的角色就顯得低調很多。
據我寫原文的時候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我的ED症狀比以前緩解許多。但因為這篇的重點是
先天基因在精神疾病的成因上扮演的角色,所以就不深入探討ED了。
==========
關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最簡單的方式是省視自己的憂鬱症是父母給你的基因影響較大,還
是家庭的互動方式對你的影響較大。
很多人推文說自己生病是遺傳到父母,但這種擁有灰色地帶的問題無法篤定回答是或不是
。
如果你的生父生母不變(也就是你的基因和現在一樣),而你是由另一個家庭撫養長大、在
另一個國家上學、說著另一個語言、浸泡在另一個文化裡面...只有你的基因沒有變,你
的症狀是否會跟現在一樣?你還是有患病的可能,但是疾病的種類與輕重程度是否會和現
在一致?你可能根本不會患病,或是你可能被誘發出其他的症狀。沒有人知道帶著同樣基
因但生活在另一個環境中的你是否會有和現在一樣的命運。
==========
如果你決定一輩子單身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會把精神疾病的基因帶給小孩,我想請你轉移擔
憂的重心,因為精神疾病的成因大多是多元的,例如生物、社會、人際關係等因素。基因
圖譜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例如,假如你家族內有第二型糖尿病(非先天)病史,你還採取不良飲食習慣,你會比家族
內沒有糖尿病史的人發病的機率來得高;如果你採取健康飲食,就可以有效降低患病機率
,或終生不罹病。由此可見,即使有些生物特徵有遺傳趨勢,他們的顯現也有許多是外在
因素誘使的。
根據基因學理論以及實際案例的分享(其實很多人都有相關的經驗),我覺得你大可不必高
估自己的精蟲所攜帶的23條染色體的影響力。
倒不如說,小孩出生前,女方的影響力還比較大,因為子宮的環境就已經在影響著胎兒基
因會如何表現[5]。男方能做的大不了就是和女方維持良好的互動以及提供她安穩的生活
環境,免得壓力荷爾蒙過高影響胎兒發展。但那也不完全可以自主掌控,所以女方在這方
面的壓力也不用太大。小孩出生後,則是父母雙方都對孩子的發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小孩是一種很可怕...不...我是說...可愛的生物。對父母來說,養育小孩本身就是一種
壓力,不管你有沒有精神疾病。一般人在生小孩前的其他考量因素,你當然也要考慮。這
些因素包括經濟、生活環境、你和你的伴侶有沒有那個精神力量去當一對“好”的父母et
c.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會影響父母自己的情緒。因為精神病患在面對
壓力時的反應比一般人來的強烈,所以你比一般人更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資源
、能力及毅力去面對這些孩子帶來的壓力,以免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家庭和諧,形成不利
孩子成長的環境。
不管有沒有精神病史,一般人都未必能擔任好照顧者的角色。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都有很多
缺點,沒有人天生就是稱職的照顧者。想要好好的養育小孩,就要調適自己,這點有精神
病史與沒有精神病史的人都是平等的。
==========
最後,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身體多少都有點不滿意,例如近視、身高太矮、肥胖、顏值太低
、禿頭、高血壓、內分泌疾病、家族內腫瘤癌症病史...這些通通都有遺傳趨勢。世上沒
有完美的基因(the perfect gene),那是在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東西。
所以我用現實世界裡的基因學以及個人實際案例(裡面剛好有對雙胞胎)告訴你,你所提供
給孩子的精神環境對他以後會不會罹患精神疾病,比你的基因本身影響大多了。
[1]
von Ranson, Kristin & Cassin, Stephanie. (2007). Eating disorders and addictio
n: Theory and evidence. Eating Disorders and Weight Loss Research. 1-37.
Sarah E. Altman, Stewart A. Shankman, W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sessiv
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eating disord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u
me 29, Issue 7, 2009, Pages 638-646, ISSN 0272-7358
[2]
Bulick, C; Hebebrand, J; Keski-Rahkonen, A; Klump, K; Reichborn, T; Mazzeo, SE
; Wade, TD (2007). "Genetic Epidemiology, Endophenotypes, and Eating Disorder
Classif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0: S52–S60. d
oi:10.1002/eat.20398. PMID 17573683.
DeAngelis, T (2002). "A genetic link to anorexi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
ciation 33 (3): 34.
Klump, KL; Kaye, WH; Strober, M (2001). "The evolving genetic foundations of e
ating disorders".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4 (2): 215–25. do
i:10.1016/S0193-953X(05)70218-5. PMID 11416922.
[3]
https://goo.gl/j2cBuR
[4]
只是提供一個例子而已。但因為不是這篇的重點,所以不深入討論。
https://goo.gl/956pSm
[5]
Geraghty, A. A., Lindsay, K. L., Alberdi, G., McAuliffe, F. M., & Gibney, E. R
. (2015). Nutrition During Pregnancy Impacts Offspring’s Epigenetic Status—E
vidence from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Nutrition and Metabolic Insights,8(Suppl
1), 41–47. doi.org/10.4137/NMI.S29527
Gudsnuk, K., & Champagne, F. A. (2012). Epigenetic Influence of Stres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ILAR Journal,53(3-4), 279–288. doi.org/10.1093/ilar.53.3-
4.279
--
: 小弟今年35單身
: 雖然我單身原因一部分是
: 因為我是個沒擔當的男人
: 但基於精神疾病會遺傳
: 所以我是不是這輩子不應該生小孩
: 讓下一代也痛苦
蠻久以前我在他版發過相關文章,得到的回應還算不錯,所以斗膽分享至p版。
原文中提到了基因對精神疾病影響的實際案例。案例的主角是我媽、她的小孩(我)以及她
的雙胞胎姐妹(我阿姨),精神疾病則是飲食障礙(以下簡稱ED)中最常見的神經性厭食症與
神經性暴食症。
雖然同樣是精神疾病,但是你可能會質疑厭食症與暴食症是否足以代表憂鬱症以及其他精
神疾病的遺傳性質。基於以下原因,我還是決定在P版分享:
1. 飲食障礙的病理與強迫症、焦慮症、成癮機轉等有密切關係[1];
2. 根據雙胞胎研究,如果其中一個人ED發病,另一名雙胞胎兄弟/姐妹發病的機率高達五
成以上,不管是厭食症還是暴食症[2]。
ptt原文:#1M5gOrhx (eat-disorder版)
或
網頁連結: https://goo.gl/ctTvEu
以上是我想分享的實際案例,下面則會提到基因學。但由於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如
有謬誤請不吝指正。
==========
基因的功能是作為身體製造各種蛋白質的藍圖,形成組織、器官、各種化合物...所以你
才是現在你(擁有你現在的特徵),而不是別人,或是別的動物。
高中生物課遺傳學最常用胎兒性別、血型及顯性隱性特徵作為教材,學生也可以算出孩子
遺傳到父母的一些特點的機率。但是大自然中大部分的基因運作並沒有那麼直來直往。
現在的基本認知是,許多基因是受到特定的誘因才會開啟的[3]。這樣的學說稱為表徵遺
傳學(epigenetics)。這些誘因可以是電磁波(例:X光、紫外線)、荷爾蒙、或其他外在因
素。
這段的重點是,環境能夠影響我們體內的基因是如何運作的。就算我們體內擁有某些基因
(例:同性戀[4]),出生前與出生後的環境都能決定某些特徵的顯現。
基因無疑對我們的基本存在有著重大意義,但是它並不完全主宰我們的命運。
我媽、她的小孩(我)以及她的雙胞胎姐妹(我阿姨)的實際案例清楚象徵了環境與經驗對疾
病的影響。相比之下,基因的角色就顯得低調很多。
據我寫原文的時候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我的ED症狀比以前緩解許多。但因為這篇的重點是
先天基因在精神疾病的成因上扮演的角色,所以就不深入探討ED了。
==========
關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最簡單的方式是省視自己的憂鬱症是父母給你的基因影響較大,還
是家庭的互動方式對你的影響較大。
很多人推文說自己生病是遺傳到父母,但這種擁有灰色地帶的問題無法篤定回答是或不是
。
如果你的生父生母不變(也就是你的基因和現在一樣),而你是由另一個家庭撫養長大、在
另一個國家上學、說著另一個語言、浸泡在另一個文化裡面...只有你的基因沒有變,你
的症狀是否會跟現在一樣?你還是有患病的可能,但是疾病的種類與輕重程度是否會和現
在一致?你可能根本不會患病,或是你可能被誘發出其他的症狀。沒有人知道帶著同樣基
因但生活在另一個環境中的你是否會有和現在一樣的命運。
==========
如果你決定一輩子單身的原因是擔心自己會把精神疾病的基因帶給小孩,我想請你轉移擔
憂的重心,因為精神疾病的成因大多是多元的,例如生物、社會、人際關係等因素。基因
圖譜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例如,假如你家族內有第二型糖尿病(非先天)病史,你還採取不良飲食習慣,你會比家族
內沒有糖尿病史的人發病的機率來得高;如果你採取健康飲食,就可以有效降低患病機率
,或終生不罹病。由此可見,即使有些生物特徵有遺傳趨勢,他們的顯現也有許多是外在
因素誘使的。
根據基因學理論以及實際案例的分享(其實很多人都有相關的經驗),我覺得你大可不必高
估自己的精蟲所攜帶的23條染色體的影響力。
倒不如說,小孩出生前,女方的影響力還比較大,因為子宮的環境就已經在影響著胎兒基
因會如何表現[5]。男方能做的大不了就是和女方維持良好的互動以及提供她安穩的生活
環境,免得壓力荷爾蒙過高影響胎兒發展。但那也不完全可以自主掌控,所以女方在這方
面的壓力也不用太大。小孩出生後,則是父母雙方都對孩子的發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
小孩是一種很可怕...不...我是說...可愛的生物。對父母來說,養育小孩本身就是一種
壓力,不管你有沒有精神疾病。一般人在生小孩前的其他考量因素,你當然也要考慮。這
些因素包括經濟、生活環境、你和你的伴侶有沒有那個精神力量去當一對“好”的父母et
c.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會影響父母自己的情緒。因為精神病患在面對
壓力時的反應比一般人來的強烈,所以你比一般人更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資源
、能力及毅力去面對這些孩子帶來的壓力,以免病情惡化,進而影響家庭和諧,形成不利
孩子成長的環境。
不管有沒有精神病史,一般人都未必能擔任好照顧者的角色。事實上大部分父母都有很多
缺點,沒有人天生就是稱職的照顧者。想要好好的養育小孩,就要調適自己,這點有精神
病史與沒有精神病史的人都是平等的。
==========
最後,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身體多少都有點不滿意,例如近視、身高太矮、肥胖、顏值太低
、禿頭、高血壓、內分泌疾病、家族內腫瘤癌症病史...這些通通都有遺傳趨勢。世上沒
有完美的基因(the perfect gene),那是在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東西。
所以我用現實世界裡的基因學以及個人實際案例(裡面剛好有對雙胞胎)告訴你,你所提供
給孩子的精神環境對他以後會不會罹患精神疾病,比你的基因本身影響大多了。
[1]
von Ranson, Kristin & Cassin, Stephanie. (2007). Eating disorders and addictio
n: Theory and evidence. Eating Disorders and Weight Loss Research. 1-37.
Sarah E. Altman, Stewart A. Shankman, What i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bsessiv
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eating disorde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u
me 29, Issue 7, 2009, Pages 638-646, ISSN 0272-7358
[2]
Bulick, C; Hebebrand, J; Keski-Rahkonen, A; Klump, K; Reichborn, T; Mazzeo, SE
; Wade, TD (2007). "Genetic Epidemiology, Endophenotypes, and Eating Disorder
Classif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0: S52–S60. d
oi:10.1002/eat.20398. PMID 17573683.
DeAngelis, T (2002). "A genetic link to anorexia".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
ciation 33 (3): 34.
Klump, KL; Kaye, WH; Strober, M (2001). "The evolving genetic foundations of e
ating disorders".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4 (2): 215–25. do
i:10.1016/S0193-953X(05)70218-5. PMID 11416922.
[3]
https://goo.gl/j2cBuR
[4]
只是提供一個例子而已。但因為不是這篇的重點,所以不深入討論。
https://goo.gl/956pSm
[5]
Geraghty, A. A., Lindsay, K. L., Alberdi, G., McAuliffe, F. M., & Gibney, E. R
. (2015). Nutrition During Pregnancy Impacts Offspring’s Epigenetic Status—E
vidence from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Nutrition and Metabolic Insights,8(Suppl
1), 41–47. doi.org/10.4137/NMI.S29527
Gudsnuk, K., & Champagne, F. A. (2012). Epigenetic Influence of Stres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ILAR Journal,53(3-4), 279–288. doi.org/10.1093/ilar.53.3-
4.279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Kumar
at 2018-01-16T05:16
at 2018-01-16T05:16
Related Posts
我為什麼存在
By Elizabeth
at 2018-01-15T17:06
at 2018-01-15T17:06
人妻三週
By Rachel
at 2018-01-15T16:20
at 2018-01-15T16:20
拉拉鍊
By Emma
at 2018-01-15T15:38
at 2018-01-15T15:38
重大傷病卡申請
By Charlotte
at 2018-01-15T13:15
at 2018-01-15T13:15
你怎麼了
By Quintina
at 2018-01-15T12:44
at 2018-01-15T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