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徽:抗癌之細胞免疫療法 - 抗癌
By Elma
at 2017-03-16T17:22
at 2017-03-16T17:22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網址
http://myhealth911.com/20170315_287073.html
可是前老闆患癌,前往中國治療
然後就沒有回來了...
張明徽:抗癌之細胞免疫療法
從醫學研究者到醫學模式探索者
2016年2月27日, CCTV2《中國財經報道》“感受中國新動能”節目全面介紹了清華大學
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教授的NKT免疫細胞對於腫瘤的突破性治療技術,這
種新型免疫治療技術對實體瘤具有廣譜的治療作用。迄今為止,已有近百位肝癌、肺癌、
胃癌、縱隔肉瘤等患者在這種治療技術的幫助下,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品質,有十數
位晚期復發和轉移患者無瘤生存時間超過了四年。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癌症和細胞免疫治療,2014年9月9日,張明徽教授秉持“醫學科普是
一種慈善”的理念,開設“清華細胞治療”微信公眾號,釋出了第一篇科普文章《腫瘤:
多吃多佔的壞孩子》,迄今已經釋出150多篇科普文章,文章內容也從科普傳播擴充套件
為醫療理念和醫學思想的討論和傳播。鑑於國內緊張的醫患關係,張明徽教授倡導從生物
醫學到社會醫學轉變,探討新的醫療模式,給患者精心醫治的同時,進行更多的人文關照
,從醫患共同決策的角度進行適度醫療幹預。
結緣免疫學,
發現抗擊腫瘤特種兵
目前是我進入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從1994年到2004年,我在上海的
第二軍醫大學從事免疫學的學習和基礎研究,學習如何做科學研究;第二個十年,從2004
年調到清華大學醫學院,探索如何做有用的醫學研究,解決臨床的疑難病症;從2014年,
我的科學生涯邁入第三個十年,致力於將研究的成果讓更多的人受益,踐行我的研究信條
“芸芸眾生苦於疫,孜孜以求誌在免”。
NK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
本科為臨床醫療專業的張明徽,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就與免疫學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上世
紀90年代,國內生物醫學研究普遍薄弱,免疫學領域也處在跟蹤模仿階段,缺乏開創性研
究。在導師曹雪濤教授的支援下,初生牛犢不怕虎,張明徽選定了“免疫微環境及免疫細
胞的可塑性”這一全新領域作為主攻方向。十年攻關,2004年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發表在
國際知名免疫學權威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開創了國內免疫學的新紀元
,這對國內的免疫學研究者起到了局巨大的鼓舞作用。
2004年,張明徽和恩師曹雪濤受邀請一起加入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在簡陋的工作
條件下,他繼續他的免疫學研究,這次他把重點放在了腫瘤的免疫學研究上。他認為,腫
瘤是一種免疫性疾病。而腫瘤的傳統治療方式如手術、放化療等,都僅僅只是試圖把腫瘤
切除或殺死,並沒有真正從免疫學基礎去找到疾病原由,治標不治本。所以,他堅信,只
有用免疫學的方法進行幹預才可能治根。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明徽教授的團隊在長期的研究中,終於發現了免疫系統中抗腫瘤的特
種兵——CD8NKT細胞亞群。這種細胞在人體中非常稀有,經過特有的擴增和啟用手段,可
以在體外形成上千倍的擴增,可以用來給患者回輸對抗腫瘤。這種細胞對腫瘤顯示出強大
的殺傷活性和廣譜性,效率是其它免疫細胞數十倍。基於NKT的免疫療法可能會成為抗腫
瘤免疫治療的主流方法。
積極倡導,從生物醫學走向社會醫學
張明徽在進行臨床研究的過程中意識到,免疫治療這種新的醫學技術固然對提高療效作用
很大,但這種複雜的個體化醫療技術的實施效率卻非常低。中國有上千萬的癌症患者需要
醫學幹預,並非是僅靠技術所能解決的。癌症的治療,不僅需要各種醫療技術的綜合使用
,更重要的是要轉變理念和創新模式來提高效率和療效。
張明徽把平日跟患者交流的深奧的醫學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寫成了科普文章,發在 “清
華細胞治療”微信公眾號上,讓諮詢的患者先閱讀。以往要用兩個小時才能溝通透徹,現
在隻須花上五到十分鐘,就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諮詢效率提高了十倍。
張明徽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除了醫療技術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到癌症治療的效果,比
如人文關照、心理幹預等社會學因素對患者康復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也是減少醫患矛盾的
有效辦法。社會醫學幹預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醫學技術幹預還要大,而這個領域恰恰是中
國醫療體系中嚴重缺失的。
癌症治療臨床一定要從生物醫學走向社會醫學,不僅僅要關注病的治療,更要關注病人的
心理康復。
2016年10月“南山社會醫學研討會”在山東煙臺舉辦,張明徽教授提出的建設“癌症治療
的社會醫學臨床基地和醫療康養社群模式”的想法得到社會有識之士的響應。一個集醫學
研究、教育、癌症綜合治療和康復的全新醫療體系已在籌建之中。
在我科研生涯的第三個十年,希望能讓NKT抗腫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也希望新的醫療模
式能對中國醫療行業和醫療現狀的改善有一些借鑑作用。
2016年10月23日, 山東煙臺龍口,張明徽教授組織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社會醫學的發展。
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張明徽的不懈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下,讓NKT技術、社會醫學的理
念和醫療模式惠及更多患者,從患者幹預走向大眾幹預,從治療走向預防,從醫院走向社
會的遠大目標,會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得以實現。
張明徽博士
免疫學博士,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免疫學實驗室主
任,SFDA新葯評審中心新葯評審專家,九三學社清華大學委員會副主委。
主要研究領域:腫瘤免疫學及腫瘤免疫治療;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新葯創製計劃、“863”計劃等國家研究項目十餘項。
2004年,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的研究論文獲得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獎;
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2009年,清華大學“良師益友”教學獎;
2012年,“基於NKT新一代免疫細胞製劑”獲得國家重大新葯創新計劃資助;
2013年,NKT抗腫瘤技術通過總後衛生部Ⅲ類醫療技術審批,進入Ⅰ期臨床試驗。
本文作者:唐 中
本文美編:趙海燕
--
http://myhealth911.com/20170315_287073.html
可是前老闆患癌,前往中國治療
然後就沒有回來了...
張明徽:抗癌之細胞免疫療法
從醫學研究者到醫學模式探索者
2016年2月27日, CCTV2《中國財經報道》“感受中國新動能”節目全面介紹了清華大學
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教授的NKT免疫細胞對於腫瘤的突破性治療技術,這
種新型免疫治療技術對實體瘤具有廣譜的治療作用。迄今為止,已有近百位肝癌、肺癌、
胃癌、縱隔肉瘤等患者在這種治療技術的幫助下,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品質,有十數
位晚期復發和轉移患者無瘤生存時間超過了四年。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癌症和細胞免疫治療,2014年9月9日,張明徽教授秉持“醫學科普是
一種慈善”的理念,開設“清華細胞治療”微信公眾號,釋出了第一篇科普文章《腫瘤:
多吃多佔的壞孩子》,迄今已經釋出150多篇科普文章,文章內容也從科普傳播擴充套件
為醫療理念和醫學思想的討論和傳播。鑑於國內緊張的醫患關係,張明徽教授倡導從生物
醫學到社會醫學轉變,探討新的醫療模式,給患者精心醫治的同時,進行更多的人文關照
,從醫患共同決策的角度進行適度醫療幹預。
結緣免疫學,
發現抗擊腫瘤特種兵
目前是我進入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從1994年到2004年,我在上海的
第二軍醫大學從事免疫學的學習和基礎研究,學習如何做科學研究;第二個十年,從2004
年調到清華大學醫學院,探索如何做有用的醫學研究,解決臨床的疑難病症;從2014年,
我的科學生涯邁入第三個十年,致力於將研究的成果讓更多的人受益,踐行我的研究信條
“芸芸眾生苦於疫,孜孜以求誌在免”。
NKT細胞殺傷腫瘤細胞
本科為臨床醫療專業的張明徽,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就與免疫學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上世
紀90年代,國內生物醫學研究普遍薄弱,免疫學領域也處在跟蹤模仿階段,缺乏開創性研
究。在導師曹雪濤教授的支援下,初生牛犢不怕虎,張明徽選定了“免疫微環境及免疫細
胞的可塑性”這一全新領域作為主攻方向。十年攻關,2004年研究成果以封面論文發表在
國際知名免疫學權威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開創了國內免疫學的新紀元
,這對國內的免疫學研究者起到了局巨大的鼓舞作用。
2004年,張明徽和恩師曹雪濤受邀請一起加入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醫學院,在簡陋的工作
條件下,他繼續他的免疫學研究,這次他把重點放在了腫瘤的免疫學研究上。他認為,腫
瘤是一種免疫性疾病。而腫瘤的傳統治療方式如手術、放化療等,都僅僅只是試圖把腫瘤
切除或殺死,並沒有真正從免疫學基礎去找到疾病原由,治標不治本。所以,他堅信,只
有用免疫學的方法進行幹預才可能治根。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明徽教授的團隊在長期的研究中,終於發現了免疫系統中抗腫瘤的特
種兵——CD8NKT細胞亞群。這種細胞在人體中非常稀有,經過特有的擴增和啟用手段,可
以在體外形成上千倍的擴增,可以用來給患者回輸對抗腫瘤。這種細胞對腫瘤顯示出強大
的殺傷活性和廣譜性,效率是其它免疫細胞數十倍。基於NKT的免疫療法可能會成為抗腫
瘤免疫治療的主流方法。
積極倡導,從生物醫學走向社會醫學
張明徽在進行臨床研究的過程中意識到,免疫治療這種新的醫學技術固然對提高療效作用
很大,但這種複雜的個體化醫療技術的實施效率卻非常低。中國有上千萬的癌症患者需要
醫學幹預,並非是僅靠技術所能解決的。癌症的治療,不僅需要各種醫療技術的綜合使用
,更重要的是要轉變理念和創新模式來提高效率和療效。
張明徽把平日跟患者交流的深奧的醫學知識,用通俗的語言寫成了科普文章,發在 “清
華細胞治療”微信公眾號上,讓諮詢的患者先閱讀。以往要用兩個小時才能溝通透徹,現
在隻須花上五到十分鐘,就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諮詢效率提高了十倍。
張明徽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除了醫療技術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影響到癌症治療的效果,比
如人文關照、心理幹預等社會學因素對患者康復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也是減少醫患矛盾的
有效辦法。社會醫學幹預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醫學技術幹預還要大,而這個領域恰恰是中
國醫療體系中嚴重缺失的。
癌症治療臨床一定要從生物醫學走向社會醫學,不僅僅要關注病的治療,更要關注病人的
心理康復。
2016年10月“南山社會醫學研討會”在山東煙臺舉辦,張明徽教授提出的建設“癌症治療
的社會醫學臨床基地和醫療康養社群模式”的想法得到社會有識之士的響應。一個集醫學
研究、教育、癌症綜合治療和康復的全新醫療體系已在籌建之中。
在我科研生涯的第三個十年,希望能讓NKT抗腫瘤技術造福更多患者,也希望新的醫療模
式能對中國醫療行業和醫療現狀的改善有一些借鑑作用。
2016年10月23日, 山東煙臺龍口,張明徽教授組織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社會醫學的發展。
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張明徽的不懈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援下,讓NKT技術、社會醫學的理
念和醫療模式惠及更多患者,從患者幹預走向大眾幹預,從治療走向預防,從醫院走向社
會的遠大目標,會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得以實現。
張明徽博士
免疫學博士,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免疫學實驗室主
任,SFDA新葯評審中心新葯評審專家,九三學社清華大學委員會副主委。
主要研究領域:腫瘤免疫學及腫瘤免疫治療;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新葯創製計劃、“863”計劃等國家研究項目十餘項。
2004年,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的研究論文獲得中國高等院校十大科技進展獎;
2005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2009年,清華大學“良師益友”教學獎;
2012年,“基於NKT新一代免疫細胞製劑”獲得國家重大新葯創新計劃資助;
2013年,NKT抗腫瘤技術通過總後衛生部Ⅲ類醫療技術審批,進入Ⅰ期臨床試驗。
本文作者:唐 中
本文美編:趙海燕
--
All Comments
By Delia
at 2017-03-19T23:31
at 2017-03-19T23:31
By Charlie
at 2017-03-23T15:13
at 2017-03-23T15:13
By Isla
at 2017-03-27T05:47
at 2017-03-27T05:47
By Freda
at 2017-03-30T20:24
at 2017-03-30T20:24
Related Posts
Eric Winer:乳腺癌的過去和未來
By Ivy
at 2017-03-15T08:07
at 2017-03-15T08:07
食道癌術後問題
By Cara
at 2017-03-14T21:36
at 2017-03-14T21:36
癌症希望基金會獎助學金申請
By Odelette
at 2017-03-14T19:59
at 2017-03-14T19:59
關於味覺改變的應對方法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3-14T18:33
at 2017-03-14T18:33
分享不錯的假髮!!
By Frederic
at 2017-03-14T15:09
at 2017-03-14T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