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精神緊張( 一 ) - 精神疾病
By Liam
at 2005-05-16T10:53
at 2005-05-16T10:53
Table of Contents
魯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著;曾謄玉譯
1912. 1. 11於慕尼黑
摘自《日常生活中的人類智慧學》第二講
精神緊張只是眾多疾病之一,想要真正的健康,必須針對我們的四個形體,從我執體、星芒體、氣體、肉體,一層層地駕馭控制好,光是加強氣體對肉體的控制就對人體的健康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往往對我們四個形體影響極大,應該加以重視。
今天所要給的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對人的本質及人與世界之連繫有更精確的透視。有些質疑者會這麼說:「也許對於在靈性上已發展出某些看不見的能力的人來說,人是有四個體,他看得見人是如何組成的,但是對於看不見的人來講,並沒有理由轉向這樣的一個觀點。」然而在某個層面上,生活本身就可以證實;如果能進一步將心靈知識中所學到的應用在生活中,即使不想進入超能感知力,你也會很快地因這效用而逐漸信服(這裡所指的效用不是指一個低的實用層次,而是在生活中最高的心靈層次)。
人們常常抱怨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某些事給弄得緊張兮兮。」從某方面來講,這說法真是太傳神了。我們可以將精神緊張的一些緣由歸因是社會關係及社會狀況的產物,而它還是在那裡。精神緊張在生活中以眾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一個人不能適當地把持一個想法,並以實際的方式來追求時,我稱這種人意志如輕煙細縷,這種人不斷地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他無法停留在某一個想法上。這種在急躁匆促中過生活的人,已算是精神緊張中最輕微的一型。
另一種精神緊張型是那種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人。每當事情需要做決定時,他無法下決定,而且從來不真的確知換一個情況時他該如何做。
這情形會逐漸擴大到以生病的型態出現。像是嚴重的慢性胃病,如果人們不做改變的話,在不久的將來,精神緊張會日趨嚴重。因為精神緊張以一相當異常且有害的方式影響我們目前的生活,而且會像傳染病般一個傳給一個地蔓延開來。人們因此變得有些病態,不只是那些得病的人,也包括那些表面上健康,並因某種精神緊張的傳染而變得脆弱的人。
現代人的讀書方式對這時代可說是一巨大的傷害。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領域都包含在生活中,在大學中,也大部分是填鴨式教育,因而產生的病態是不容忽視的。填鴨式教育在本質上並沒有將所填塞的與靈性(即內心最深處)的喜好產生真正的連結,在學校裡,學生很盛行的一個想法是,「如果我可以把剛學的東西忘光多好!」對所學的想真正擁有的熱望並不存在。興趣就像是一條細微的線,將人們內心深處的喜好與他吸收的東西相結合。
--
1912. 1. 11於慕尼黑
摘自《日常生活中的人類智慧學》第二講
精神緊張只是眾多疾病之一,想要真正的健康,必須針對我們的四個形體,從我執體、星芒體、氣體、肉體,一層層地駕馭控制好,光是加強氣體對肉體的控制就對人體的健康有相當大的助益。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往往對我們四個形體影響極大,應該加以重視。
今天所要給的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對人的本質及人與世界之連繫有更精確的透視。有些質疑者會這麼說:「也許對於在靈性上已發展出某些看不見的能力的人來說,人是有四個體,他看得見人是如何組成的,但是對於看不見的人來講,並沒有理由轉向這樣的一個觀點。」然而在某個層面上,生活本身就可以證實;如果能進一步將心靈知識中所學到的應用在生活中,即使不想進入超能感知力,你也會很快地因這效用而逐漸信服(這裡所指的效用不是指一個低的實用層次,而是在生活中最高的心靈層次)。
人們常常抱怨說:「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某些事給弄得緊張兮兮。」從某方面來講,這說法真是太傳神了。我們可以將精神緊張的一些緣由歸因是社會關係及社會狀況的產物,而它還是在那裡。精神緊張在生活中以眾多不同的方式出現,當一個人不能適當地把持一個想法,並以實際的方式來追求時,我稱這種人意志如輕煙細縷,這種人不斷地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想法,他無法停留在某一個想法上。這種在急躁匆促中過生活的人,已算是精神緊張中最輕微的一型。
另一種精神緊張型是那種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人。每當事情需要做決定時,他無法下決定,而且從來不真的確知換一個情況時他該如何做。
這情形會逐漸擴大到以生病的型態出現。像是嚴重的慢性胃病,如果人們不做改變的話,在不久的將來,精神緊張會日趨嚴重。因為精神緊張以一相當異常且有害的方式影響我們目前的生活,而且會像傳染病般一個傳給一個地蔓延開來。人們因此變得有些病態,不只是那些得病的人,也包括那些表面上健康,並因某種精神緊張的傳染而變得脆弱的人。
現代人的讀書方式對這時代可說是一巨大的傷害。事實上,所有的研究領域都包含在生活中,在大學中,也大部分是填鴨式教育,因而產生的病態是不容忽視的。填鴨式教育在本質上並沒有將所填塞的與靈性(即內心最深處)的喜好產生真正的連結,在學校裡,學生很盛行的一個想法是,「如果我可以把剛學的東西忘光多好!」對所學的想真正擁有的熱望並不存在。興趣就像是一條細微的線,將人們內心深處的喜好與他吸收的東西相結合。
--
Tags:
精神疾病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發現台灣花精的推薦序(二)
By Olga
at 2005-05-16T10:48
at 2005-05-16T10:48
發現台灣花精的推薦序(一)
By Tom
at 2005-05-16T10:45
at 2005-05-16T10:45
心靈工坊─發現台灣花精
By Freda
at 2005-05-16T10:45
at 2005-05-16T10:45
請問台大哪一個醫生比較好?
By Megan
at 2005-05-16T04:44
at 2005-05-16T04:44
找到一個出口
By Skylar Davis
at 2005-05-16T00:36
at 2005-05-16T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