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聽座談 - 憂鬱症
By Charlotte
at 2017-02-15T18:41
at 2017-02-15T18:41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剛好聽到房間作者的座談會,
他本身也曾是「病人」,
但一開始就提到什麼是「病人」?定義還要再討論。
言談間對精神藥物的使用似乎特別憤慨,提到好多藥名但我不記得了。
印象比較深的是,
他認為社會並沒有給人「發瘋」的空間,
如果有人對著天空大叫,就應該被關起來嗎?
(香港好像醫生診斷就能強制住院的樣子)
然而整個社會的設置本身邏輯就是有問題的,
體制殺人,國家機器殺人,和鄭捷殺人,本質上並無不同。
那些在高度競爭與擠壓之下,掉下來的人,成為病人。
社會不容許人「敏感」,用一句「你想太多了」讓人將一切歸咎於自己,
殊不知環境本身就有問題,
嚴格限制了一切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有用、什麼沒用,讓人發瘋。
缺乏環境真正的支持(或者那種憂鬱的狀態在最初只是需要被包容的空間),
憂鬱的人於是服藥,服藥產生種種的副作用,
讓人以為這些副作用就是自己的狀態,因此服更多藥,
「越吃越像個病人」,
最後忘記原本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藥廠養著自己的學者專家,利潤大到每年可以花兩億英鎊(?)打官司,
他們創造醫學知識,藥廠和醫療體系合謀,有意識的將何謂「病人」的範圍擴大。
他舉例有醫生開給過動兒過強的藥(不記得藥名),從小開始吃,
或者是美國好幾位槍手都是有服藥紀錄的,
有醫生表示,這些藥確實含有使人暴力的副作用。
後面的聽眾分享也有些討論,
像是醫生表示雖然知道病者有社會或家庭問題,但也無法介入只能開藥。
或者病患認為自己可以自主,如果不服藥或住院,
這種身邊的人莫大的照護壓力該由誰承擔呢?
但我想這種環境下,很多人應該覺得服藥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不得不吧。
覺得作者滿可愛,根本沒看過書,也買了一本給他簽~~
--
Tags:
憂鬱症
All Comments
By Madame
at 2017-02-16T10:38
at 2017-02-16T10:38
By Audriana
at 2017-02-18T03:18
at 2017-02-18T03:18
Related Posts
讀後心得
By Hedda
at 2017-02-15T15:33
at 2017-02-15T15:33
學語言
By Catherine
at 2017-02-15T15:02
at 2017-02-15T15:02
好想租房子
By Damian
at 2017-02-15T12:00
at 2017-02-15T12:00
一夜好眠
By Catherine
at 2017-02-15T11:47
at 2017-02-15T11:47
沒辦法獨處
By Victoria
at 2017-02-15T09:32
at 2017-02-15T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