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妻沒車又怎樣」 不要比較 比較快樂 - 養生
By Tristan Cohan
at 2006-12-29T11:57
at 2006-12-29T11:57
Table of Contents
「沒妻沒車又怎樣」 不要比較 比較快樂
更新日期:2006/12/29 06:50 記者:記者許峻彬、陳嘉恩、張幼芳、梁玉芳/台北報導
四十歲的陳先生在傳播業打拚十三年,只短暫經歷產業榮景,之後每下愈況,現在每天都
想換工作,在找到理想頭路前,他無奈說:「我必須不斷抱怨,才不會得憂鬱症。」
陳先生反映「男人四十」對社會變遷及自我成就的焦躁,他沒妻子、沒車子、沒房子,這
些他都不在乎,讓他煩躁的是台灣社會太亂、工作環境惡劣,想做愛做的事,又擔心沒有
目前的待遇,外在環境不盡滿意,只好追求心靈平靜,「以前我聽流行歌曲,現在都改聽
莫札特、巴哈。」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認為,四十到四十九歲這一代的中年男性,在台灣產業外移
後,傳統的就業技能遠遜於廿多歲的小夥子,歐裡桑很容易變成結構性失業的一群,心情
當然不會好。
他分析聯合報的民調指出,除了個人經濟展望是決定台灣民眾自覺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外
,「比較」更是影響快樂與否的主觀因素。在大都市中,貧富差距明顯,民眾的「相對剝
奪感」也高,容易覺得「不夠好」,也就容易覺得不快樂,這是高雄市、台北市民眾雖收
入相對高,快樂感卻不高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也說,不要「比較」,人會比較快樂。長遠來看,台灣需要
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就可大幅減輕「相對剝奪感」,有投入、有成就,就會有快樂。
除了主觀的感受,測量「快樂」還有客觀的指標。據統計,近三年的自殺傷亡人數、憂鬱
症門診數及醫療費都不斷上升,台灣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了。
「這是個連憂傷都私密化的時代。就算憂傷,也會告訴別人:『嗯,我還挺快樂的。』」
詹偉雄說,個人化的社會是如此看重個人成就,每個人得使出混身解數來打造「理想的自
我」,包括美麗的外表、堅強的個性,「不能隨便在辦公室抓狂」;許多看來光鮮亮麗的
人,內在未必快樂。
衛生署統計,台灣近年自殺人數攀升,九十二年約有三千一百多人自殺,九十四年已增加
到四千兩百八十二人,是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約兩千三百人)的一點八倍。
健保局統計,包含憂鬱症等慢性精神病的醫療費用也從九十三年的卅億元左右,一路上升
到去年的四十億餘元。
和信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觀察,自殺死亡人數與自殺率上升,代表社會不夠穩定,
脆弱民眾易因此情緒不佳;罹患憂鬱症的人一定不快樂,不過,精神科門診次數變多,也
可能是願意到精神科就診的意願變高,願意面對自己不快樂的問題,尋求協助。
詹偉雄說,近日自殺身亡的作家李性蓁是他當年在雜誌社的同事,她常說自己憂鬱,但詹
偉雄根本不信,還以為那是「另一種自我的展現」,結果,她真的自殺了。如今他感嘆:
「我怎會如此殘忍?」
詹偉雄表示,「在極度個體化的社會裡,人心的荒涼寂寞」課題,解方是「向哲學借智慧
」,如英國衛報的哲學專欄大紅。東方哲學裡的「空」,就是過度的物質追求後的解答,
以「空」處理「有的匱乏」;「空」才是最多的「有」。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當台灣窮困時,只要能填飽肚子就會快樂;但經濟發展後,精
神上的貧乏讓人無力、無意義,當然就快樂不起來。
「快樂是一種心態,」林火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工作的內在價值,就像清道伕能覺
得他把城市清掃得很乾淨,對社會很有貢獻,即使錢賺得少,也會感到快樂,「其實,忘
了快樂反而更容易快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8/2/8koy.html
--
我們愈關心別人就愈不擔心自己。
我們愈不擔心自己,我們痛苦的感受就會較不強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更新日期:2006/12/29 06:50 記者:記者許峻彬、陳嘉恩、張幼芳、梁玉芳/台北報導
四十歲的陳先生在傳播業打拚十三年,只短暫經歷產業榮景,之後每下愈況,現在每天都
想換工作,在找到理想頭路前,他無奈說:「我必須不斷抱怨,才不會得憂鬱症。」
陳先生反映「男人四十」對社會變遷及自我成就的焦躁,他沒妻子、沒車子、沒房子,這
些他都不在乎,讓他煩躁的是台灣社會太亂、工作環境惡劣,想做愛做的事,又擔心沒有
目前的待遇,外在環境不盡滿意,只好追求心靈平靜,「以前我聽流行歌曲,現在都改聽
莫札特、巴哈。」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詹偉雄認為,四十到四十九歲這一代的中年男性,在台灣產業外移
後,傳統的就業技能遠遜於廿多歲的小夥子,歐裡桑很容易變成結構性失業的一群,心情
當然不會好。
他分析聯合報的民調指出,除了個人經濟展望是決定台灣民眾自覺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外
,「比較」更是影響快樂與否的主觀因素。在大都市中,貧富差距明顯,民眾的「相對剝
奪感」也高,容易覺得「不夠好」,也就容易覺得不快樂,這是高雄市、台北市民眾雖收
入相對高,快樂感卻不高的原因。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也說,不要「比較」,人會比較快樂。長遠來看,台灣需要
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就可大幅減輕「相對剝奪感」,有投入、有成就,就會有快樂。
除了主觀的感受,測量「快樂」還有客觀的指標。據統計,近三年的自殺傷亡人數、憂鬱
症門診數及醫療費都不斷上升,台灣不快樂的人愈來愈多了。
「這是個連憂傷都私密化的時代。就算憂傷,也會告訴別人:『嗯,我還挺快樂的。』」
詹偉雄說,個人化的社會是如此看重個人成就,每個人得使出混身解數來打造「理想的自
我」,包括美麗的外表、堅強的個性,「不能隨便在辦公室抓狂」;許多看來光鮮亮麗的
人,內在未必快樂。
衛生署統計,台灣近年自殺人數攀升,九十二年約有三千一百多人自殺,九十四年已增加
到四千兩百八十二人,是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約兩千三百人)的一點八倍。
健保局統計,包含憂鬱症等慢性精神病的醫療費用也從九十三年的卅億元左右,一路上升
到去年的四十億餘元。
和信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吳佳璇觀察,自殺死亡人數與自殺率上升,代表社會不夠穩定,
脆弱民眾易因此情緒不佳;罹患憂鬱症的人一定不快樂,不過,精神科門診次數變多,也
可能是願意到精神科就診的意願變高,願意面對自己不快樂的問題,尋求協助。
詹偉雄說,近日自殺身亡的作家李性蓁是他當年在雜誌社的同事,她常說自己憂鬱,但詹
偉雄根本不信,還以為那是「另一種自我的展現」,結果,她真的自殺了。如今他感嘆:
「我怎會如此殘忍?」
詹偉雄表示,「在極度個體化的社會裡,人心的荒涼寂寞」課題,解方是「向哲學借智慧
」,如英國衛報的哲學專欄大紅。東方哲學裡的「空」,就是過度的物質追求後的解答,
以「空」處理「有的匱乏」;「空」才是最多的「有」。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當台灣窮困時,只要能填飽肚子就會快樂;但經濟發展後,精
神上的貧乏讓人無力、無意義,當然就快樂不起來。
「快樂是一種心態,」林火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工作的內在價值,就像清道伕能覺
得他把城市清掃得很乾淨,對社會很有貢獻,即使錢賺得少,也會感到快樂,「其實,忘
了快樂反而更容易快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228/2/8koy.html
--
我們愈關心別人就愈不擔心自己。
我們愈不擔心自己,我們痛苦的感受就會較不強烈。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Tags:
養生
All Comments
By Megan
at 2007-01-02T16:14
at 2007-01-02T16:14
Related Posts
火鍋農藥湯?消基會檢測茼蒿半數有農藥 1件含平克座
By Gilbert
at 2006-12-28T22:52
at 2006-12-28T22:52
女生喝的黑糖水
By Anthony
at 2006-12-28T22:17
at 2006-12-28T22:17
吃維他命B可以治?頭痛
By Erin
at 2006-12-28T18:42
at 2006-12-28T18:42
薏仁漿製作方法
By Zenobia
at 2006-12-28T16:29
at 2006-12-28T16:29